病因母雞開產前腹瀉的病因分病原性因素和非病原性因素兩類。病原性因素:指細菌、病毒、毒素、寄生蟲、霉菌等引起的腹瀉。非病原性因素:由于更換飼料方法不正確、時間過渡不合理,或初產蛋雞飼料中含有較高的石粉或貝殼粉,刺激腸道,引起腹瀉;初產母雞由于各種應激,導致內分泌失調、代謝紊亂,致使腹瀉;育成后期(12周齡后)飼料中粗纖維含量高是初產母雞腹瀉的一個原因;開產后的飼料中含有較高的蛋白質,雜粕含量高或豆粕含量高都可能刺激腸道,引起腹瀉;水質原因引起腹瀉(水中含有鹽或礦物質過多);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造成腸道菌群失調,引起腹瀉;初產母雞代謝旺盛,生理變化大,腸道對飼料的變化非常敏感,易發生腹瀉,且用藥物治療無明顯效果;習慣性腹瀉對消化道黏膜造成嚴重損傷,肌體喪失消化吸收功能,水分和營養物質不能被腸道吸收即排到體外,從而造成頑固性腹瀉。
流行特點本病主要發生于初產母雞。
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初產母雞發生水樣腹瀉,肛門周圍羽毛潮濕;精神正常,采食正常,飲水量增多,產蛋正常,蛋殼質量正常,有的產蛋量上升緩慢或無產蛋高峰期,蛋重減輕,雞群傷亡率低;腹瀉期間使用抗菌藥物無效或暫時有效,停藥后復發。剖檢可見腸道擴張,腸內充滿液體或氣體,腸壁變薄,腸黏膜脫落;肝臟顏色變淺,有時表面有壞死灶;腎臟腫大或萎縮,顏色蒼白或有白色尿酸鹽沉積。
防治措施預防:對由病原性因素造成的腹瀉,可針對病原進行預防和治療;在初產母雞飼料中添加腸炎康或白龍散,飲水中加入力克痢停或腸寶康,可有效預防病原性因素造成的腹瀉。對非病原性腹瀉,可控制雞12周齡后飼料中的粗纖維含量,麩皮的含量應控制在8%以內,可以多加玉米;給初產母雞更換飼料要逐漸過渡,防止過高的石粉和蛋白飼料對腸道的刺激;在逐漸換料時,可再添加飼美康或禾豐維他生,連用5~10天。
治療:根據雞采食量多少、季節的不同,控制雞的飲水量;在飲水中添加作用于消化道的抗菌藥 (泛達康、力克菌凈等),連用3~4天,配合黑藥 (腐殖酸鈉)拌料,療效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