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庫條件及網箱設置
試驗在泉州市遠郊一個山谷型水庫進行。水庫常年水面60hm2,水質清新無污染,水中溶氧充足,透明度在80cm以上,pH值為7.5。網箱種類、規格及網目大小見表1。
網箱網目大小根據苗種生長的情況適時更換,以箱內苗種不逃逸為準,可參照公式a=0.100L計算(式中L:苗種的全長,a:單腳網目長度,允許誤差±1mm)。
網箱設置在庫區的東部,離庫壩450m,周圍環境安靜,交通方便,網箱區水面開闊,背風向陽、水體交換良好,最低水位時水深在5m以上,網箱的結構為框架浮動式,安裝按常規方法進行。
2 親魚培育
親魚系從池塘飼養的商品魚中選擇,雌雄親魚年齡均為3齡,體重為1.50~ 2.0kg。選擇體質健壯、無傷無病、體形肥滿、體色鮮艷的個體作親本;親魚的選擇最好在秋季進行,使其逐漸適應網箱養殖的環境。選擇后的親魚經用3%~4%食鹽溶液浸洗15~20min后放養于親魚培育箱中進行強化培育。秋冬季節以投喂紅羅非魚顆粒飼料為主。春季水溫逐漸回升,親魚則投喂成蛙顆粒飼料,以保證親魚性腺發育對營養物質的需求。在親魚越冬后產卵前的一個月,把雌雄親魚分開培育,以防止水溫回升發生自然產卵而造成損失。
3 魚巢制備
錦鯉的產卵方式和鯉、鯽相似,產粘性卵。魚巢是產粘性卵魚類受精卵的附著物,在催產前就必須準備好。本試驗魚巢的材料選用我市丘陵山區常見的蕨類植物——芒萁。根據筆者多年的生產實踐經驗,用芒萁作為產粘性卵魚類的人工魚巢,其產卵、孵化的效果很好,優于棕櫚片。催產前芒萁魚巢經人工捆扎成形后用4%~5%食鹽溶液浸泡20~30min后晾干備用。
4 人工催產
3月上1中旬,庫區水溫逐漸回升,當水溫穩定在18℃以上時,在晴天,挑選性成熟良好的親魚進行人工繁殖。試驗采用注射催產激素,以提高親魚產卵效果,使其在較短時間內集中產卵。2001年3月6日、12日共催產二批10組,催產藥物選用LRH—A2,劑量為每公斤魚體2.0ug,雄魚減半,胸腔一次性注射全量。注射藥物后親魚按不同品種放人網箱中待產,每箱投放親魚3~4組,雌雄比例為1:(1~1.5)。依水溫變化及注射藥物種類準確估計產卵時間,適時布置人工魚巢。人工魚巢按常規方法布置,以沉入水中30cm為宜。投放量應適中,投放過多影響親魚的產卵效果,過少會造成魚卵粘附過密而降低孵化率。催產情況見表2。
5 孵化
根據魚卵粘附情況;及時將魚巢移入孵化網箱中孵化,每個網箱的放卵密度控制在10~15萬粒,魚巢懸掛于水面20cm以下,避免露出水面,孵化期間(眼點出現前),每天用亞甲基藍2~3g/m3對網箱四周及魚巢潑灑消毒一次,預防水霉菌。水溫在18.5~19℃時,受精卵經5天左右孵化,魚苗開始出膜;剛出膜的仔魚附于魚巢上,以體內的卵黃囊為營養,這段時間不能翻動、撤去魚巢,以免引起仔魚大量死亡。魚苗出膜4—5天,體內的卵黃囊基本消失,鰾已充氣,魚苗的游泳能力逐步增強開始自由覓食時,方可撤去魚巢進入苗種培育階段。
6 苗種培育
當魚苗體內卵黃囊大部分吸收時(混合營養期)即開始投喂經用100目篩絹網布過濾的熟雞蛋黃和白仔鰻飼料,全箱潑灑投喂,每天5~6次。魚苗經10天時間的培育,全長達1.5cm左右,這時可停食1天,更換網目為0.2cm的網箱,進行分箱疏養,每箱放養密度為2.0萬尾。分箱后第2天,可開始進行誘食馴化。每個網箱設置1個飼料臺,固定在網箱的中央,沉人水下50cm,飼料為鰻飼料或粗蛋白質含量在40%以上的粉狀配合飼料。開始以粉狀飼料投飼于飼料臺上,以“量少次多”為原則,每天投飼8~10次,投飼量占魚體重15%,經3~4天的馴食,魚苗已適應上浮集中搶食,此時可以做成團狀飼料投于飼料臺上,每天投喂3—4次。經半個月的喂養,魚苗已長至3.0cm左右,此時應更換網目為0.5cm的網箱,繼續分疏飼養,每箱放養5000~6000尾。分箱后開始馴食粒徑為1mm的浮性紅羅非魚顆粒飼料,每天投喂2—3次,投飼量占魚體重的8%。以后可根據魚種生長的情況,及時更換不同網目的網箱,同時調整飼料的粒徑和投飼量。
7 日常管理及魚病防治
仔魚到幼魚階段,因網箱網目較小,魚苗放養密度大,網箱中殘餌、魚類的排泄物及附著的藻類極易堵塞網目,影響箱內水體交換,導致水質惡化、魚苗缺氧而引起大量死亡,因此,應特別加強管理,每兩天清洗網箱1次,經常檢查網箱,發現破損及時修補,防止苗種逃逸。魚病防治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苗種培育期間,定期對周圍水體進行消毒防病,每隔半個月用二氧化氯1g/L兌水全箱潑灑消毒,每天1次,連續2~3天,箱內定期用漂白粉掛袋消毒防病。感染水霉病的魚苗用3%食鹽水浸泡3—5min或用0.4‰的小蘇打和食鹽溶液兌水潑灑。
試驗在泉州市遠郊一個山谷型水庫進行。水庫常年水面60hm2,水質清新無污染,水中溶氧充足,透明度在80cm以上,pH值為7.5。網箱種類、規格及網目大小見表1。
網箱網目大小根據苗種生長的情況適時更換,以箱內苗種不逃逸為準,可參照公式a=0.100L計算(式中L:苗種的全長,a:單腳網目長度,允許誤差±1mm)。
網箱設置在庫區的東部,離庫壩450m,周圍環境安靜,交通方便,網箱區水面開闊,背風向陽、水體交換良好,最低水位時水深在5m以上,網箱的結構為框架浮動式,安裝按常規方法進行。
2 親魚培育
親魚系從池塘飼養的商品魚中選擇,雌雄親魚年齡均為3齡,體重為1.50~ 2.0kg。選擇體質健壯、無傷無病、體形肥滿、體色鮮艷的個體作親本;親魚的選擇最好在秋季進行,使其逐漸適應網箱養殖的環境。選擇后的親魚經用3%~4%食鹽溶液浸洗15~20min后放養于親魚培育箱中進行強化培育。秋冬季節以投喂紅羅非魚顆粒飼料為主。春季水溫逐漸回升,親魚則投喂成蛙顆粒飼料,以保證親魚性腺發育對營養物質的需求。在親魚越冬后產卵前的一個月,把雌雄親魚分開培育,以防止水溫回升發生自然產卵而造成損失。
3 魚巢制備
錦鯉的產卵方式和鯉、鯽相似,產粘性卵。魚巢是產粘性卵魚類受精卵的附著物,在催產前就必須準備好。本試驗魚巢的材料選用我市丘陵山區常見的蕨類植物——芒萁。根據筆者多年的生產實踐經驗,用芒萁作為產粘性卵魚類的人工魚巢,其產卵、孵化的效果很好,優于棕櫚片。催產前芒萁魚巢經人工捆扎成形后用4%~5%食鹽溶液浸泡20~30min后晾干備用。
4 人工催產
3月上1中旬,庫區水溫逐漸回升,當水溫穩定在18℃以上時,在晴天,挑選性成熟良好的親魚進行人工繁殖。試驗采用注射催產激素,以提高親魚產卵效果,使其在較短時間內集中產卵。2001年3月6日、12日共催產二批10組,催產藥物選用LRH—A2,劑量為每公斤魚體2.0ug,雄魚減半,胸腔一次性注射全量。注射藥物后親魚按不同品種放人網箱中待產,每箱投放親魚3~4組,雌雄比例為1:(1~1.5)。依水溫變化及注射藥物種類準確估計產卵時間,適時布置人工魚巢。人工魚巢按常規方法布置,以沉入水中30cm為宜。投放量應適中,投放過多影響親魚的產卵效果,過少會造成魚卵粘附過密而降低孵化率。催產情況見表2。
5 孵化
根據魚卵粘附情況;及時將魚巢移入孵化網箱中孵化,每個網箱的放卵密度控制在10~15萬粒,魚巢懸掛于水面20cm以下,避免露出水面,孵化期間(眼點出現前),每天用亞甲基藍2~3g/m3對網箱四周及魚巢潑灑消毒一次,預防水霉菌。水溫在18.5~19℃時,受精卵經5天左右孵化,魚苗開始出膜;剛出膜的仔魚附于魚巢上,以體內的卵黃囊為營養,這段時間不能翻動、撤去魚巢,以免引起仔魚大量死亡。魚苗出膜4—5天,體內的卵黃囊基本消失,鰾已充氣,魚苗的游泳能力逐步增強開始自由覓食時,方可撤去魚巢進入苗種培育階段。
6 苗種培育
當魚苗體內卵黃囊大部分吸收時(混合營養期)即開始投喂經用100目篩絹網布過濾的熟雞蛋黃和白仔鰻飼料,全箱潑灑投喂,每天5~6次。魚苗經10天時間的培育,全長達1.5cm左右,這時可停食1天,更換網目為0.2cm的網箱,進行分箱疏養,每箱放養密度為2.0萬尾。分箱后第2天,可開始進行誘食馴化。每個網箱設置1個飼料臺,固定在網箱的中央,沉人水下50cm,飼料為鰻飼料或粗蛋白質含量在40%以上的粉狀配合飼料。開始以粉狀飼料投飼于飼料臺上,以“量少次多”為原則,每天投飼8~10次,投飼量占魚體重15%,經3~4天的馴食,魚苗已適應上浮集中搶食,此時可以做成團狀飼料投于飼料臺上,每天投喂3—4次。經半個月的喂養,魚苗已長至3.0cm左右,此時應更換網目為0.5cm的網箱,繼續分疏飼養,每箱放養5000~6000尾。分箱后開始馴食粒徑為1mm的浮性紅羅非魚顆粒飼料,每天投喂2—3次,投飼量占魚體重的8%。以后可根據魚種生長的情況,及時更換不同網目的網箱,同時調整飼料的粒徑和投飼量。
7 日常管理及魚病防治
仔魚到幼魚階段,因網箱網目較小,魚苗放養密度大,網箱中殘餌、魚類的排泄物及附著的藻類極易堵塞網目,影響箱內水體交換,導致水質惡化、魚苗缺氧而引起大量死亡,因此,應特別加強管理,每兩天清洗網箱1次,經常檢查網箱,發現破損及時修補,防止苗種逃逸。魚病防治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苗種培育期間,定期對周圍水體進行消毒防病,每隔半個月用二氧化氯1g/L兌水全箱潑灑消毒,每天1次,連續2~3天,箱內定期用漂白粉掛袋消毒防病。感染水霉病的魚苗用3%食鹽水浸泡3—5min或用0.4‰的小蘇打和食鹽溶液兌水潑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