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鏈球菌、附紅細胞體和巴氏桿菌混合感染的治療
1 發病情況
山西省某豬場從江蘇某處引進仔豬560頭,先后有400頭豬相繼發病。曾用青霉素、鏈霉素、卡那霉素、阿莫西林、痢菌凈等治療,效果不佳,死亡300頭。后經臨床診斷和實驗室檢查,確診為豬附紅細胞體、豬鏈球菌和豬巴氏桿菌混合感染,經綜合治療很快控制了疾病。
2 臨床癥狀
病豬精神沉郁,嗜睡,呼吸困難,有的豬嘴里流出白色泡沫,食欲減退,體溫40.5℃~41.0℃;有的寒顫、抽搐、站立不穩,嚴重者四肢呈游泳狀;有的皮膚蒼白或發紅,特別是耳尖、鼻端、四肢、腹部、尾部、會陰部呈紫紅色;有的先便秘后拉稀,糞便呈黃色、黃褐色或灰綠色水樣,惡臭或者有的便秘,糞便呈算盤子狀;最終癱瘓、衰竭而死。
3 剖檢變化
剖檢了3頭死豬,2頭病豬。死豬血液凝固不良,全身淋巴結充血腫脹,外觀呈紫黑色,切面多汁,呈大理石樣外觀;心包膜增厚,心外膜及心內膜有散在的大小不一的出血點;肺臟腫大,表面及切面均有出血;腎表面及切面有大量彌漫性大小不等的出血點;脾腫大,表面及切面均有出血,呈紫黑色;肝臟腫大,呈土黃色,表面有出血點及壞死灶;胃幽門處有大面積的出血斑,胃黏膜嚴重脫落,膀胱黏膜增厚,彌漫性出血,喉頭處有大量的黏液,且有出血點。
病豬肝、脾稍微腫大,腎表面有出血點,喉頭有大量的黏液,腸道腫大,腸壁增厚,腸內容物中有少量的線蟲,腦膜充血、出血,大腦切面有小點出血。
4 實驗室檢查
4.1 鮮血壓片檢查 無菌采取耳靜脈血1滴于載玻片上,加生理鹽水稀釋后,蓋上蓋玻片置顯微鏡下觀察。發現紅細胞周圍附著大量的鏈球狀排列的圓形小體,有的單個,有的多個,感染的紅細胞形態發生變化,呈齒輪狀、多角形等不規則形狀。
4.2 直接涂片鏡檢 取病死豬的血液、心、肝、脾、肺涂片,革蘭氏染色,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各組織器官的涂片上均有單個或成對排列的革蘭氏陽性小球菌和陰性小桿菌。瑞氏染色,在各組織器官的涂片上均可見有兩極濃染的小桿菌。
4.3 培養及生化特性觀察 無菌挑取心、肝、脾、肺病料接種于血瓊脂平板上,37℃溫箱培養24小時后,瓊脂表面有兩種菌落,一種為針尖大小菌落,表面光滑透明,菌落周圍形成完全透明的溶血環;一種為水滴樣小菌落,其周圍無溶血現象。
挑取針尖大小有溶血環的單個菌落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可見到大量的革蘭氏陽性球菌。對該菌做純培養后用加有10%的小牛血清的營養肉湯,37℃培養24小時后,肉湯有輕度渾濁,輕輕搖動可看到黏稠絲狀菌體漂浮,培養72小時后再涂片鏡檢,即可見更長鏈的鏈球菌(10個以上)和短鏈球菌同時存在,數量較多。進行生化特性試驗,該菌能發酵水楊苷、蔗糖、甘露醇、麥芽糖、山梨醇、葡萄糖,產酸不產氣,VP試驗陽性,不發酵菊糖和棉籽糖,符合鏈球菌的特性。
挑取水滴樣無溶血的單個菌落涂片,用堿性美藍染色鏡檢,可見兩極濃染的小桿菌,進行生化特性試驗,該菌氧化酶反應、吲哚反應為陽性,脲酶反應為陰性,符合多殺性巴氏桿菌的特性。
5 診斷結論
根據上述發病情況、臨床癥狀、病理剖檢變化和實驗室檢查診斷該病為豬鏈球菌、附紅細胞體和巴氏桿菌混合感染。
6 防治
6.1 對潛伏期豬群灌服和添加清熱解毒中藥,使病豬得到支持性治療,潛伏期的健康豬得到保護性預防,使發病頭數降到最低。
6.2 對發病嚴重的豬用頭孢噻呋,按每千克體重3mg肌注,1日1次,連用3天;血蟲凈(貝尼爾):每千克體重10mg肌注,1天1次,連用3天;同時在食欲下降的病豬飲水中按0.05%和0.025%加入6-甲氧嘧啶鈉和Vc,每天2次。用藥3~4天后病豬食欲恢復,癥狀減輕,持續7天,病情基本控制。
7 小結
7.1 該次發病主要涉及斷奶仔豬,危害極大,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究其原因主要是天氣炎熱,長途運輸造成嚴重應激綜合征,導致仔豬抵抗力下降,使仔豬體內的條件性致病菌豬鏈球菌、附紅細胞體與豬巴氏桿菌混合感染而發病。
7.2 豬附紅細胞體主要破壞豬的紅細胞,使血紅蛋白代謝出現障礙,導致機體貧血和黃疸,皮膚出血,嚴重者死亡。另外,紅細胞是也是一種重要的免疫細胞,一旦遭到破壞將導致豬體免疫功能下降,極易造成繼發感染,導致死亡率升高。豬鏈球菌與豬巴氏桿菌均是條件性致病菌,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極易引發感染。
7.3 該病要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病重的仔豬可補鐵、Vc等,提高機體抵抗力,有利于仔豬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