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生態養雞,就是把雞群放養到自然環境中,讓雞肉、雞蛋恢復應有的天然優良品質。目前很受消費者的歡迎,如果再與生態旅游結合起來做文章,市場空間會更加廣闊。
1.選對品種
生態養雞最好選用當地土雞品種。地方品種具有體型小巧,反應靈敏,活潑好動,適應當地的氣候與環境條件,耐粗飼,抗病力強,適宜放養的特點。
2.建好雞棚
生態養雞也需要雞棚,這是雞晚間宿營的重要空間。雞棚位置要高,背風向陽,視野開闊,不能積水,門前有足夠的空閑地。雞棚可采用永久性的磚瓦結構,也可采用簡易的木結構,不管采用哪種方式,都必須具有堅固的結構,有良好的遮風擋雨功能,為防止獸害侵襲,窗戶要釘鐵絲網,門口封閉要嚴實,地面要夯實,可使用三合土或水泥結構舍內地面,并鋪設5~10厘米厚的鋸末或墊草。
3.改造環境
野外養雞選用的生態區域,尤其是荒山、樹林中,野獸、野鳥較多,為防止各種災害和敵害侵襲,要對養殖環境進行必要的改造:雞群活動范圍的邊界上,應埋設1.5~2米高的鐵絲網或尼龍網;也可密集埋植樹枝籬笆,配合栽種葫蘆、扁豆、佛手瓜、南瓜等秧蔓植物加以隔離阻擋;種植帶刺的洋槐枝條、野酸棗樹或花椒樹,阻擋人、獸的效果最為理想。周邊活動半徑以不超過50米為宜。
4.適當訓練
在育雛期,要在飼料中添加適量切碎的青菜葉或野菜葉,逐步鍛煉雞雛采食、消化粗飼料的能力。4周齡脫溫后,只要天氣合適,室內外溫差不是很大,都應定時將雞群放到棚前的空閑地上,通過約束訓練,逐步擴大活動范圍、延長活動時間,直至雞群能自由活動。飼喂量要逐步減少,遵循“早少晚飽”的原則,以調動雞群外出覓食的積極性。
為了能讓在野外自由活動的雞群,按時回舍補充料水,在放養的初期,就應進行必要的訓練。有經驗的養殖戶,常使用敲鑼、吹哨子、敲臉盆等方式,以合適的響聲,配合可口的食物,對雞群進行召喚訓練,讓雞群形成條件反射。
5.防治疾病
野外生態養雞雖然空氣新鮮,雞群活動量大,并且主要吃野菜、嫩草、草籽、昆蟲等無污染的飼料,機體健康,但如果不按時預防,疫病照樣會侵害雞群。預防傳染病的方法是及時注射相應的疫苗,要求同一舍內飼養同日齡同品種的雞,這樣的雞群一般不需要投喂藥物。
在野外生態環境中,最容易發生寄生蟲病,特別是蛔蟲病和絳蟲病,一般在放養1個月后,就要進行第1次驅蟲,隔2~4周后再進行第2次驅蟲。
6.重視管理
為盡量達到體重均勻一致,應對雞群實行分群管理,公雞適時出售,母雞用于產蛋。為便于揀拾雞蛋,應在雞群性成熟后,適當減少活動范圍,在涼棚內設置產蛋箱,箱內放入“引蛋”,應盡量鼓勵雞群回雞棚產蛋。
為了改善雞肉品質,使雞肉有更好的口感和風味,提高胴體眼觀質量,提高雞群體重,便于獲得好效益,野外生態飼養的雞群,尤其是分群飼養的公雞,要適當進行催肥飼養。時間一般選在10周齡以后,催肥的手段主要是減少雞群的活動范圍,提高飼料能量含量,增加補飼的次數和飼喂量。
野外生態養雞,要及時進行巡視,目的是檢查雞群狀態,發現并隔離病弱雞,防止猛禽、野獸傷害雞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