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筍殼魚的養殖方式可分為池塘單養、魚蝦混養、網箱養殖、工廠化養殖等。由于幼魚期以活餌料為主的特性,故無論何種養殖都應先進行魚種標粗培育,才能有效地提高成活率。現以池塘養殖方式作一介紹。
1、池塘條件
養殖泰國筍殼魚的池塘要求并不嚴格,從方便日常管理和越冬復蓋出發,面積3畝為宜,通常不大于6-8畝,水深1.5米,淤泥少,水源良好。放苗前要進行清塘消毒,除去兇猛魚類,水面可適當放養些水仙或浮萍遮光;塘底要布設人工魚巢,可采用直徑11厘米、長35厘米的塑料管,用二根2米長的木條為底基,每10條塑料管扎成一排,視養殖密度每畝設置80-100排。人工魚巢管要離開塘底20厘米用樁架固定,并稍傾斜,避免管內積聚泥土、魚糞。
2、魚種標粗
在珠江三角洲,每年5-10月當池塘水溫在22℃以上時均可投放魚苗。標粗塘水深1米,用塑料布分隔出1/3的水面,根據塘底的肥力每畝施放250-500公斤經發酵的糞肥,施肥后同時用10ppm的強氯精消毒水體,經3-7天培養出大量水蚤等微生動物后方可投放魚苗,投苗時水溫差不宜超過2℃。由于泰國筍殼魚苗種體表鱗片的特殊性,規格3厘米以上的苗種在運輸過程中容易擦傷,下塘消毒處理不當會降低成活率,因此選購經消毒包裝、規格為2-2.5厘米的苗種為宜。按全塘養成面積計算,每畝投放3500-4000尾,集中在這1/3的水面進行第一階段的培育。在餌料充足的情況下,一周后魚苗可長至3厘米,1個月可達4-5厘米以上,這時可以撤去分隔池塘的塑料布,讓魚種進入大塘進行第二階段培育。
在此之前,在池塘另外的2/3的水面放養培育活餌料,活餌料最好是放養繁殖力較強的卵胎生的小劍尾魚,也可以放養鯪魚水花和青蝦苗。標粗塘的魚種捕食蝦苗、魚苗,3-4個月長至10厘米、20-30克體重后,逐漸改投冰鮮魚肉塊或人工合成飼料,這時可轉入成魚養殖。魚種培育要注意餌料充足,避免其相互殘食,經過標粗培育的魚種,成活率一般在80%以上。
3、養成管理
投餌:當養殖水體中的活體小魚蝦數量不足時,泰國筍殼魚轉向攝食人工飼料,人工養殖投喂冰鮮小雜魚或全價飼料,全價飼料目前可用河鲀料替代。投餌時要設食臺,可在每畝池塘分布6-8個吊籃,經加工后的塊狀飼料投在吊籃中,每天下午投喂一次,次日檢查吊籃,根據攝食情況,酌情增減飼料。飼料系數:投喂小雜魚為6-8,投喂人工合成飼料為2.5左右。選用人工合成飼料喂養后,為不影響生長速度,途中不得更換為冰鮮魚。
水質:泰國筍殼魚耐酸、耐低氧,通常情況不易因水質變壞而死亡。養殖水體以偏肥、褐、綠色為好,pH值在7-8.5。轉入成魚養殖可逐漸增加水深至1.5米以上,養殖后期適量換水,每月用10公斤/畝生石灰全塘潑灑,在夏季視水質狀況,可間隔使用含氯制劑全塘潑灑消毒。投放魚種3個月后,每畝水面可套養100尾白鰱,有利水質的穩定。
越冬:泰國筍殼魚的經濟養殖周期為12-15個月,當年繁殖的魚苗不能養成上市,要經過越冬階段,越冬后50-150克重的魚種,養殖達到商品魚規格需5-7個月。筍殼魚的越冬水溫要在15℃以上,我國大多數地區養殖要有人工加溫設備,而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利用簡易的羅氏沼蝦越冬大棚則可以安全、經濟地過冬。
病害防治:造成泰國筍殼魚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在運輸、轉塘分養時表皮受傷感染。由于筍殼魚鱗片呈梳齒狀,倒刺性極強,在捕捉時相互磨擦導致表皮損傷而不易察覺,因此在養殖過程中盡可能減少中間起捕和避免徒手捕捉。分規格養殖或必要的養殖轉移,魚種要先用10ppm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2小時消毒傷口,然后轉入10ppm聚維銅碘、8‰鹽度的水池或塑料桶中暫養2天,消毒水要現配現用,每天更換1次,在藥水浸泡和暫養時要保持充氧,經過這樣的表皮損傷康復,才可轉入正常養殖。
水霉、錨頭蚤、小瓜蟲病和腸炎也是筍殼魚的常見疾病,防治方法是不要在低水溫季節投苗,養殖過程定期消毒水體,每畝可用1ppm強氯精潑灑或用敵百蟲等藥物除蟲,使用除蟲藥間隔7天須用第二次。腸炎主要由飼料腐敗引起,投喂冰鮮魚要去內臟經清洗后投喂,經常清潔和消毒食臺,可定期拌喂酵母和土霉素提高抗病能力。泰國筍殼魚耐藥物毒性能力強,使用高出標準值1-2倍的藥物未見其有損害。
4、魚蝦混養
在淡水池塘養殖南美白對蝦和羅氏沼蝦時套養泰國筍殼魚,是一種投資省、效果好的方法。每畝投放泰國筍殼魚苗100-200尾與蝦苗同期入池,筍殼魚捕食蝦苗,餌料充足、適口,無須專門投餌,成活率和生長速度都很好,與越冬蝦同養,還能節省越冬設置。只是在收獲蝦時,注意捕到泰國筍殼魚要及時消毒處理再行放養。
1、池塘條件
養殖泰國筍殼魚的池塘要求并不嚴格,從方便日常管理和越冬復蓋出發,面積3畝為宜,通常不大于6-8畝,水深1.5米,淤泥少,水源良好。放苗前要進行清塘消毒,除去兇猛魚類,水面可適當放養些水仙或浮萍遮光;塘底要布設人工魚巢,可采用直徑11厘米、長35厘米的塑料管,用二根2米長的木條為底基,每10條塑料管扎成一排,視養殖密度每畝設置80-100排。人工魚巢管要離開塘底20厘米用樁架固定,并稍傾斜,避免管內積聚泥土、魚糞。
2、魚種標粗
在珠江三角洲,每年5-10月當池塘水溫在22℃以上時均可投放魚苗。標粗塘水深1米,用塑料布分隔出1/3的水面,根據塘底的肥力每畝施放250-500公斤經發酵的糞肥,施肥后同時用10ppm的強氯精消毒水體,經3-7天培養出大量水蚤等微生動物后方可投放魚苗,投苗時水溫差不宜超過2℃。由于泰國筍殼魚苗種體表鱗片的特殊性,規格3厘米以上的苗種在運輸過程中容易擦傷,下塘消毒處理不當會降低成活率,因此選購經消毒包裝、規格為2-2.5厘米的苗種為宜。按全塘養成面積計算,每畝投放3500-4000尾,集中在這1/3的水面進行第一階段的培育。在餌料充足的情況下,一周后魚苗可長至3厘米,1個月可達4-5厘米以上,這時可以撤去分隔池塘的塑料布,讓魚種進入大塘進行第二階段培育。
在此之前,在池塘另外的2/3的水面放養培育活餌料,活餌料最好是放養繁殖力較強的卵胎生的小劍尾魚,也可以放養鯪魚水花和青蝦苗。標粗塘的魚種捕食蝦苗、魚苗,3-4個月長至10厘米、20-30克體重后,逐漸改投冰鮮魚肉塊或人工合成飼料,這時可轉入成魚養殖。魚種培育要注意餌料充足,避免其相互殘食,經過標粗培育的魚種,成活率一般在80%以上。
3、養成管理
投餌:當養殖水體中的活體小魚蝦數量不足時,泰國筍殼魚轉向攝食人工飼料,人工養殖投喂冰鮮小雜魚或全價飼料,全價飼料目前可用河鲀料替代。投餌時要設食臺,可在每畝池塘分布6-8個吊籃,經加工后的塊狀飼料投在吊籃中,每天下午投喂一次,次日檢查吊籃,根據攝食情況,酌情增減飼料。飼料系數:投喂小雜魚為6-8,投喂人工合成飼料為2.5左右。選用人工合成飼料喂養后,為不影響生長速度,途中不得更換為冰鮮魚。
水質:泰國筍殼魚耐酸、耐低氧,通常情況不易因水質變壞而死亡。養殖水體以偏肥、褐、綠色為好,pH值在7-8.5。轉入成魚養殖可逐漸增加水深至1.5米以上,養殖后期適量換水,每月用10公斤/畝生石灰全塘潑灑,在夏季視水質狀況,可間隔使用含氯制劑全塘潑灑消毒。投放魚種3個月后,每畝水面可套養100尾白鰱,有利水質的穩定。
越冬:泰國筍殼魚的經濟養殖周期為12-15個月,當年繁殖的魚苗不能養成上市,要經過越冬階段,越冬后50-150克重的魚種,養殖達到商品魚規格需5-7個月。筍殼魚的越冬水溫要在15℃以上,我國大多數地區養殖要有人工加溫設備,而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利用簡易的羅氏沼蝦越冬大棚則可以安全、經濟地過冬。
病害防治:造成泰國筍殼魚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在運輸、轉塘分養時表皮受傷感染。由于筍殼魚鱗片呈梳齒狀,倒刺性極強,在捕捉時相互磨擦導致表皮損傷而不易察覺,因此在養殖過程中盡可能減少中間起捕和避免徒手捕捉。分規格養殖或必要的養殖轉移,魚種要先用10ppm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2小時消毒傷口,然后轉入10ppm聚維銅碘、8‰鹽度的水池或塑料桶中暫養2天,消毒水要現配現用,每天更換1次,在藥水浸泡和暫養時要保持充氧,經過這樣的表皮損傷康復,才可轉入正常養殖。
水霉、錨頭蚤、小瓜蟲病和腸炎也是筍殼魚的常見疾病,防治方法是不要在低水溫季節投苗,養殖過程定期消毒水體,每畝可用1ppm強氯精潑灑或用敵百蟲等藥物除蟲,使用除蟲藥間隔7天須用第二次。腸炎主要由飼料腐敗引起,投喂冰鮮魚要去內臟經清洗后投喂,經常清潔和消毒食臺,可定期拌喂酵母和土霉素提高抗病能力。泰國筍殼魚耐藥物毒性能力強,使用高出標準值1-2倍的藥物未見其有損害。
4、魚蝦混養
在淡水池塘養殖南美白對蝦和羅氏沼蝦時套養泰國筍殼魚,是一種投資省、效果好的方法。每畝投放泰國筍殼魚苗100-200尾與蝦苗同期入池,筍殼魚捕食蝦苗,餌料充足、適口,無須專門投餌,成活率和生長速度都很好,與越冬蝦同養,還能節省越冬設置。只是在收獲蝦時,注意捕到泰國筍殼魚要及時消毒處理再行放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