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是牛蛙個體發育的幼體階段,也是生產過程的苗種階段,所以是生產牛蛙的物質基礎。蝌蚪飼養工作的好壞,不僅直接影響蝌蚪的生長發育、規格大小、質量,而且對以后變態的幼蛙質量和成活率,也有密切的關系。所以是牛蛙養殖生產中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對牛蛙養殖的成敗,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一、蝌蚪飼養池
目前用于飼養蝌蚪的池子有水泥池和土池兩種。由于土池開挖方便,成本又低,所以多數使用土池,而水泥池則主要用在高密度、高產量的集約化養殖。
1.水泥池 面積15~20平方米,池深1米,可蓄水深80厘米。水泥池的優點:水質較清;水泥池的壁,適于蝌蚪早期吸附在上面休息,可避免這階段蝌蚪被泥沙覆蓋而造成窒息死亡換水等日常管理比較方便,成活率高,一般可以達到70%~90%;放養蝌蚪密度大,產量高。但因為放養密度大,生產出來的蝌蚪規格小,變成的幼蛙也小,只有4~5克;變態后的幼蛙,不能及時登陸,如不及時捕出,會造成變態幼蛙大量死亡;造價相對較高,一次性投入較多,這是水泥池的不足之處。
2.土池 面積50~100平方米,池深0.8~1米,可蓄水深60~80厘米,四周的坡度要稍大,以1∶1.5~2為宜,這樣可保證堤埂牢度和適于蝌蚪變態成幼蛙后登陸棲息。土池的優點:水體相對較大,水質比較穩定,培育出的蝌蚪規格大,變態成幼蛙的規格也大,為7~10克以上;但管理難度大,敵害也多,成活率較為低,一般只有50%左右。
二、放養蝌蚪前的準備工作
1.放養蝌蚪的時間 剛孵化的蝌蚪,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差,且這時消化器官沒有貫通,又有腹部的卵黃囊供給營養,無需攝取外界食物。所以剛孵化的蝌蚪,不宜馬上移養到蝌蚪池,可待腹部卵黃囊吸收完畢,消化器官完全溝通,或者觀察到已有初便排出,這時才應將蝌蚪移養到蝌蚪池中飼養。至于具體時間,應根據當時水溫狀況而定:即水溫18℃~20℃時,約為孵化后180~200小時,水溫20℃~25℃時,約為孵化后150~170小時,而水溫26℃~30℃時,只要70小時。
2.蝌蚪池的清整消毒 水泥池在蝌蚪放養前2天,要用濃度每升為1毫升的漂白粉或濃度每升為20毫升的生石灰溶液涂刷池底及池壁,進行消毒,然后在陽光下曝曬1~2天后,再放進干凈水,才能放養蝌蚪;新開挖的水泥池更應在使用前2周,放水浸泡脫堿,然后換入新水后才能放養蝌蚪。對土池,應在蝌蚪放養前10~15天,用生石灰或漂白粉進行藥物清塘。生石灰清塘多采用干塘法,即將池水排剩5~10厘米,然后按每平方米90~110克的生石灰溶于水,將石灰漿遍灑全池,清塘后7天,才能放水放養蝌蚪;用漂白粉清塘時,漂白粉的用量為每平方米7.5~15克,溶水后遍灑全池,清塘后3~5天即可放水放養蝌蚪。
3.注水施基肥 牛蛙蝌蚪在天然水域中,主要吃食浮游生物。所以用土池飼養時,應在放養前先施基肥培育浮游生物的方法來飼養蝌蚪。即在蝌蚪放養前7天,蝌蚪池先注水30~40厘米,然后在離池岸1米左右的淺灘水中,堆放牛、馬糞或人糞尿或青綠肥,肥料量為每平方米0.5千克。施肥后,浮游生物很快就繁殖起來,這樣放養蝌蚪以后,蝌蚪就能吃到豐富的適口餌料,迅速生長。水泥池則因為施肥會敗壞水質,造成蝌蚪窒息死亡,所以水泥池不能施肥,只能投喂人工餌料。
三、蝌蚪的放養
蝌蚪的放養密度,應根據飼養條件、養殖方式、餌料、蝌蚪大小和飼養管理水平等多種因素來決定。一般剛放養時,蝌蚪的密度可大些,全長1.2厘米的蝌蚪,每平方米放養800~1000尾;待全長達3~4厘米時,稀放到每平方米300~400尾;全長達6~7厘米時,稀放到每平方米150~200尾。水泥池由于管理和換水等條件優越,放養密度可比土池增加1~2倍。
四、飼養管理
蝌蚪的飼養管理,主要是控制水溫,調節水質和合理投餌。當水溫高達32℃時,蝌蚪的活動能力下降,吃食減少,生長受到抑制;35℃時,蝌蚪處于極度衰弱狀態,并開始出現死亡;38℃時,會出現大批死亡。所以在夏天高溫季節,必須采取降溫措施。水泥池上面要搭遮蔭架,種上葡萄或瓜類等爬藤植物遮蔭降溫;對土池,因面積較大,可在坐南朝北搭半個池子的遮陰架,也種上爬藤植物遮蔭作者單位: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降溫。此外,在有水源的地方,也可以通過加注外河新水來降溫。
水質的好壞對蝌蚪的生長發育和成活率有密切關系。所以在蝌蚪飼養過程中應根據水質變化情況加水或換水。土池還應根據水質的肥瘦進行追肥,大致每3~7天1次,每畝每次追施糞肥或青綠肥料150~200千克。肥料和浮游生物不足時要適當投喂人工餌料。
水泥池主要投喂人工餌料,一般每天早上和下午各投1次,每天投餌量大致是蝌蚪總體重的2%~10%。
五、蝌蚪的生長發育和變態
蝌蚪生長發育的快慢,主要取決于水溫和營養條件來決定。根據在水泥池中飼養,密度為每平方米600尾,飼養期內水溫變動于22~30℃,采用全人工餌料條件下的飼養結果:孵化后27天,全長達4.9厘米、體重1.4克,長出后肢芽;孵化后51天,全長達9.1厘米、體重8.1克,后肢長0.4厘米;孵化后81天,全長達10.3厘米、體重8.3克,并先伸出左前肢,接著第二天右前肢也破皮質鰓蓋伸出,口裂變深,隨后蝌蚪尾部逐漸吸收縮短;孵化后88天,尾部吸收完畢,變態成蛙。
蝌蚪在變態階段是處在最危險時期,管理上稍有疏忽,會造成大批死亡。這時在水泥池內應多投放一些水浮蓮、鳳眼蓮等水生植物或木板等漂浮物,供變態的幼蚌能登上休息,這階段不論水泥池還是土池都應及時將變態的幼蛙捕捉到幼蛙池中飼養。
一、蝌蚪飼養池
目前用于飼養蝌蚪的池子有水泥池和土池兩種。由于土池開挖方便,成本又低,所以多數使用土池,而水泥池則主要用在高密度、高產量的集約化養殖。
1.水泥池 面積15~20平方米,池深1米,可蓄水深80厘米。水泥池的優點:水質較清;水泥池的壁,適于蝌蚪早期吸附在上面休息,可避免這階段蝌蚪被泥沙覆蓋而造成窒息死亡換水等日常管理比較方便,成活率高,一般可以達到70%~90%;放養蝌蚪密度大,產量高。但因為放養密度大,生產出來的蝌蚪規格小,變成的幼蛙也小,只有4~5克;變態后的幼蛙,不能及時登陸,如不及時捕出,會造成變態幼蛙大量死亡;造價相對較高,一次性投入較多,這是水泥池的不足之處。
2.土池 面積50~100平方米,池深0.8~1米,可蓄水深60~80厘米,四周的坡度要稍大,以1∶1.5~2為宜,這樣可保證堤埂牢度和適于蝌蚪變態成幼蛙后登陸棲息。土池的優點:水體相對較大,水質比較穩定,培育出的蝌蚪規格大,變態成幼蛙的規格也大,為7~10克以上;但管理難度大,敵害也多,成活率較為低,一般只有50%左右。
二、放養蝌蚪前的準備工作
1.放養蝌蚪的時間 剛孵化的蝌蚪,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差,且這時消化器官沒有貫通,又有腹部的卵黃囊供給營養,無需攝取外界食物。所以剛孵化的蝌蚪,不宜馬上移養到蝌蚪池,可待腹部卵黃囊吸收完畢,消化器官完全溝通,或者觀察到已有初便排出,這時才應將蝌蚪移養到蝌蚪池中飼養。至于具體時間,應根據當時水溫狀況而定:即水溫18℃~20℃時,約為孵化后180~200小時,水溫20℃~25℃時,約為孵化后150~170小時,而水溫26℃~30℃時,只要70小時。
2.蝌蚪池的清整消毒 水泥池在蝌蚪放養前2天,要用濃度每升為1毫升的漂白粉或濃度每升為20毫升的生石灰溶液涂刷池底及池壁,進行消毒,然后在陽光下曝曬1~2天后,再放進干凈水,才能放養蝌蚪;新開挖的水泥池更應在使用前2周,放水浸泡脫堿,然后換入新水后才能放養蝌蚪。對土池,應在蝌蚪放養前10~15天,用生石灰或漂白粉進行藥物清塘。生石灰清塘多采用干塘法,即將池水排剩5~10厘米,然后按每平方米90~110克的生石灰溶于水,將石灰漿遍灑全池,清塘后7天,才能放水放養蝌蚪;用漂白粉清塘時,漂白粉的用量為每平方米7.5~15克,溶水后遍灑全池,清塘后3~5天即可放水放養蝌蚪。
3.注水施基肥 牛蛙蝌蚪在天然水域中,主要吃食浮游生物。所以用土池飼養時,應在放養前先施基肥培育浮游生物的方法來飼養蝌蚪。即在蝌蚪放養前7天,蝌蚪池先注水30~40厘米,然后在離池岸1米左右的淺灘水中,堆放牛、馬糞或人糞尿或青綠肥,肥料量為每平方米0.5千克。施肥后,浮游生物很快就繁殖起來,這樣放養蝌蚪以后,蝌蚪就能吃到豐富的適口餌料,迅速生長。水泥池則因為施肥會敗壞水質,造成蝌蚪窒息死亡,所以水泥池不能施肥,只能投喂人工餌料。
三、蝌蚪的放養
蝌蚪的放養密度,應根據飼養條件、養殖方式、餌料、蝌蚪大小和飼養管理水平等多種因素來決定。一般剛放養時,蝌蚪的密度可大些,全長1.2厘米的蝌蚪,每平方米放養800~1000尾;待全長達3~4厘米時,稀放到每平方米300~400尾;全長達6~7厘米時,稀放到每平方米150~200尾。水泥池由于管理和換水等條件優越,放養密度可比土池增加1~2倍。
四、飼養管理
蝌蚪的飼養管理,主要是控制水溫,調節水質和合理投餌。當水溫高達32℃時,蝌蚪的活動能力下降,吃食減少,生長受到抑制;35℃時,蝌蚪處于極度衰弱狀態,并開始出現死亡;38℃時,會出現大批死亡。所以在夏天高溫季節,必須采取降溫措施。水泥池上面要搭遮蔭架,種上葡萄或瓜類等爬藤植物遮蔭降溫;對土池,因面積較大,可在坐南朝北搭半個池子的遮陰架,也種上爬藤植物遮蔭作者單位: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降溫。此外,在有水源的地方,也可以通過加注外河新水來降溫。
水質的好壞對蝌蚪的生長發育和成活率有密切關系。所以在蝌蚪飼養過程中應根據水質變化情況加水或換水。土池還應根據水質的肥瘦進行追肥,大致每3~7天1次,每畝每次追施糞肥或青綠肥料150~200千克。肥料和浮游生物不足時要適當投喂人工餌料。
水泥池主要投喂人工餌料,一般每天早上和下午各投1次,每天投餌量大致是蝌蚪總體重的2%~10%。
五、蝌蚪的生長發育和變態
蝌蚪生長發育的快慢,主要取決于水溫和營養條件來決定。根據在水泥池中飼養,密度為每平方米600尾,飼養期內水溫變動于22~30℃,采用全人工餌料條件下的飼養結果:孵化后27天,全長達4.9厘米、體重1.4克,長出后肢芽;孵化后51天,全長達9.1厘米、體重8.1克,后肢長0.4厘米;孵化后81天,全長達10.3厘米、體重8.3克,并先伸出左前肢,接著第二天右前肢也破皮質鰓蓋伸出,口裂變深,隨后蝌蚪尾部逐漸吸收縮短;孵化后88天,尾部吸收完畢,變態成蛙。
蝌蚪在變態階段是處在最危險時期,管理上稍有疏忽,會造成大批死亡。這時在水泥池內應多投放一些水浮蓮、鳳眼蓮等水生植物或木板等漂浮物,供變態的幼蚌能登上休息,這階段不論水泥池還是土池都應及時將變態的幼蛙捕捉到幼蛙池中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