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鷹屬鳥綱、隼形目、鷹科。又名“黃鷹”、“鷂鷹”、“牙鷹”、“鷂子”、“細胸”、“朵子”,拉丁學名為Accipiter nisus。在中國主要分布于西部的新疆、青海、四川、西藏、云南等省區和東北地區,冬季南遷至黃河以南的廣大區域。
雀鷹體長31~40厘米。上體呈蒼灰色,頭頂及后頸部為烏灰色,頦和喉部為白色,眼部為黃色。尾羽有4~5道黑色橫斑,前端逐漸變為白色,羽干則沾有棕色。下體為白色,并有濃密的茶栗色橫斑。喉部有黑色細縱紋。嘴部為暗灰藍色。腳和趾均呈黃色,蠟膜為綠黃色,爪為黑色。
雀鷹通常棲息于山地針、闊葉混交林或稀疏林間,也見于村落和溪流臨近地帶。喜在高山幼樹上筑巢。它的的飛行能力很強,速度極快,每小時可達數百公里。主要捕食田鼠、麻雀等小型動物。每年5月間進入繁殖期,每窩可產卵4~5枚。
雀鷹在我國有一部分是留鳥,一部分遷徙,春季于4~5月遷到繁殖地,秋季于10~11月離開繁殖地。
雀鷹每年5月間進入繁殖期,此時雄鳥叫聲頻繁,十分洪亮,經常在空中邊飛邊叫。雄鳥和雌鳥有時在林地上空盤旋,有時穿梭于樹林之間,互相追逐、嬉戲。
交尾大多在針葉樹或者闊葉樹平伸的樹枝上進行,通常是雌鳥在枝頭站立,伸頸扭頭,一邊象四周觀望,一邊注視著雌鳥的動態,并且不時地鳴叫幾聲。然后雄鳥來到它的身邊,跳在雌鳥的背上,同時將雙翅張開,保持平衡,雌鳥則將尾羽上翹,雙方尾羽左右擺動,發出歡快的叫聲,完成交尾。交尾之后,雄鳥飛到另外一個樹枝上,抖動身體,疏松全身的羽毛;雌鳥有時停留在原地,有時尾隨雄鳥而去。
雀鷹營巢于森林中的樹上,距地面的高度為4~14米。巢通常筑在靠近樹干的枝杈上。常在中等大小的椴樹、紅松或落葉松等闊葉樹或針葉樹上營巢,有時也利用其他鳥巢,經過補充和修理而成。巢區和巢均較為固定,常多年利用。巢呈碟形,主要由枯樹枝構成,內墊有松枝和新鮮樹葉,以及羽毛、廢紙、布屑等。
雀鷹每窩產卵通常3~4枚,偶爾有多至5~7枚和少至2枚的。通常間隔1天產1枚卵。卵呈橢圓形或近圓形,顏色為鴨蛋清色,光滑無斑。孵卵由雌鳥負責孵化,偶爾雄鳥也參與孵卵活動。孵化期為32~35天。
雀鷹的雛鳥為晚成性,剛孵出時體長5厘米左右,體重18~23克,全身被有淺黃色的絨羽,皮膚呈肉紅色,嘴為褐色,蠟膜略呈黃色,眼睛微微張開一個小縫,需要經過大約24~30天才能具備飛翔的能力。親鳥在雛鳥10日齡之前主要飼喂各種昆蟲,以后逐漸增加鼠類、鳥類等食物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