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規模化豬場細菌病常年不斷發生,特別是豬群中發生各種病毒病時,往往都出現細菌病的混合感染或繼發感染,導致豬群發病率與死亡率增高,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尤其是在當前豬群中免疫抑制性疾病普遍存在,病原體新的血清型不斷出現,濫用抗生素造成細菌耐藥性增高,加之生物安全措施不健全、不到位,給豬病的防控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據上海衛秀余研究員報道,在對規模化豬場送檢病豬的病料中進行細菌學分離鑒定,發現其細菌分離的陽性率達82%。分離的細菌主要有副豬嗜血桿菌、鏈球菌、肺炎支原體、大腸桿菌、傳染性胸膜肺炎放線桿菌、多殺性巴氏桿菌、沙門氏菌和附紅細胞體等。規模化豬場在重視豬的病毒性疾病防控的同時,一定要加強細菌性疾病的預防,以確保豬只的健康生長。下面就當前規模化豬場主要細菌病流行狀況與防控技術,談點意見,僅供參考。
1、豬場主要細菌病流行狀況
1.1副豬嗜血桿菌病(HPS)
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地,主要危害斷奶前后仔豬和保育豬,以2-8周齡一下的豬只為多發。臨床上發病率一般為20%-90%左右,死亡率:5周齡以下的發生關節炎、心包炎及肺炎癥狀時,可達90%以上;育肥豬為20%;生產母豬為30%左右,并可引起流產、產死胎或弱仔等。由于病原在外界環境中普遍存在,屬于條件性致病菌,易受各種應激因素的影響而誘發本病的發生。比如仔豬斷奶、轉群、混群、飼養密度過大、長途運輸、飼養壞境惡劣、通風不良、空氣混濁、氨氣與氮氣過高、氣溫突變等,都可誘發本病,使病情加重并復雜化。當豬群中存在蘭耳病、圓環病毒病、豬瘟與流感時,造成機體免疫抑制、導致免疫力下降,可誘發本病的繼發感染,使豬群的發病率與死亡率明顯增高。本病也常與豬呼吸道冠狀病毒(PRCV)、肺炎病毒、肺炎支原體、放線桿菌、波氏桿菌等混合感染,協同致病,引發豬呼吸道病綜合征的發生與流行。飼喂發霉變質的飼料造成豬只免疫力下降,也可導致本病的易感染性增強。
目前,本菌共分離出15種血清型,其中1、5、10、12、13和14型毒力最強,可引起豬只發病急性死亡;2、4、8和15型為中等毒力,常引起關節炎和漿膜炎癥狀;3、6、7、9和11型毒力較低,一般不引起臨床表現。我國豬群中流行的主要血清型為4、5型,其次為14、13與12型,其它血清型發生很少。不同血清型的菌株,其毒力與致病力差異較大,各個血清型之間免疫交叉保護力很低。不同地方分離的相同血清型的菌株毒力與抗原性也可能不完全相同,具有地方特異性。
本菌對17種抗生素有很強的耐藥性,可能是一種“超級細菌”,對地米考星、易速達、泰樂菌素、林可霉素、氟苯尼考等藥物敏感。
1.2豬鏈球菌病(ss)
本病為人畜共患傳染病。鏈球菌廣泛存在于污染的環境、糞便、灰塵及水中,經呼吸道、消化道及創傷(如斷奶、斷尾、去勢、打耳號、剪牙及注射等)感染,吸血昆蟲(如蚊、蠅等)也可傳播本病。大、小豬只都有易感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多見于5-11月份。在豬群中常見散發或呈地方性流行。目前,在豬群中發生蘭耳病、豬瘟、圓環病毒病及偽狂犬病等感染時,常見鏈球菌繼發感染,仔豬發病表現為敗血癥和腦膜炎,發病率為30%左右,死亡率可達80%;中豬發病表現為化膿性淋巴結炎和關節炎;生產母豬發生子宮內膜炎和乳房炎,造成繁殖障礙。
鏈球菌有屬特異性抗原(稱P抗原)、型特異性抗原(表面抗原)和群特異性抗原(稱C抗原)。根據其抗原的差異,鏈球菌分為35個血清型(1-34 1/2)。從豬體分離的菌株多屬于1-8型,其中莢膜2型是主導菌株,毒力最強,致病力最高。2型主要危害4-12周齡的豬只,特別是4-6周齡的斷奶仔豬發病率與死亡率均在50%左右,應引起關注。鏈球菌血清2型還可以引起人感染發病,發生敗血癥而死亡。
鏈球菌對頭孢噻呋、速解靈、地米考星、泰拉菌素、氟苯尼考、氨卡青霉素、多西環素、洛美沙星、恩諾沙星等敏感,對其它抗生素不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