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絳蟲病是由某些絳蟲(如矛形劍帶絳蟲、冠狀膜殼絳蟲、片形皺褶絳蟲等)寄生于鴨的小腸內引起的。鴨的絳蟲蟲體一般長5~20厘米,為白色、扁平、帶狀或面條狀而分節的蠕蟲,蟲體由一個頭節和多個體節構成,容易識別。絳蟲的成蟲在鴨的小腸內隨糞便排出蟲卵與孕卵節片,在水中被中間宿主劍水蚤吞食后,逸出六鉤蚴,并發育成似囊尾蚴,鴨吞食含有似囊尾蚴的劍水蚤或帶蟲螺獅即被感染。在我國氣候溫暖的南方水鄉多有此病發生。
本病對雛鴨危害更為嚴重,主要癥狀:病鴨精神沉郁,食欲減少,生長遲滯,貧血消瘦,糞便稀薄,混有粘液,甚至排出惡臭稀糞;有的病鴨則出現行走不穩、歪頸仰頭、臥地作劃水動作等神經癥狀;雛鴨感染后可大批次發病死亡;剖檢小腸,可見腸粘膜發炎出血,并可于腸管內發現蟲體。
防治:雛鴨與成鴨分開飼養,3月齡內雛鴨最好實行舍飼,特別是不應到不流動、小而淺的死水域去放牧。因為這種水域利于中間宿主劍水蚤的孳生。
每年對鴨群定期進行2次驅蟲,一次在春季鴨群下水前,一次在秋季終止放牧后。平時發現蟲體,隨時驅蟲。
驅蟲辦法如下:
①氫溴酸檳榔堿,配成0.1%的水溶液,一次灌服,每公斤體重用藥1~2毫克。
②檳榔100克,石榴皮100克,加水至1000毫升,煎成800毫升。內服劑量:20日齡雛鴨1毫升,30~40日齡雛鴨1.5~2毫升,成鴨3~4毫升,拌料服,連喂2次,1日1次。
③南瓜子,煮沸脫脂打成細粉,按雛鴨5~10克、成鴨10~20克拌料喂服。
鴨群驅蟲前,應絕食12小時,投藥時間宜在清晨進行,鴨糞應收集堆積發酵處理,以防散播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