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成鴨一般指5~16周齡或18周齡開產前的青年鴨,這個階段稱為育成期。
育成鴨的特點
1.體重增長快 以紹鴨為例,從紹鴨的體重和羽毛生長規律可見,28日齡以后體重的絕對增長快速增加,42~44日齡達到最高峰,56日齡起逐漸降低,然后趨于平穩增長,至16周齡的體重已接近成年體重。
2.羽毛生長迅速 仍以紹鴨為例,育雛期結束時,雛鴨身上還掩蓋著絨毛,棕紅色麻雀羽毛才將要長出,而到42~44日齡時胸腹部羽毛已長齊,平整光滑,達到"滑底",48~52日齡青年鴨已達"三面光",52~56日齡已長出主翼羽,81~91日齡蛋鴨腹部已換好第二次新羽毛,102日齡蛋鴨全身羽毛已長齊,兩翅主翼羽已"交翅"。
3.性器官發育快 青年鴨到10周齡后,在第二次換羽期間,卵巢上的濾泡也在快速長大,到12周齡后,性器官的發育尤其迅速,有些青年鴨到90周齡時才開始產蛋。為了保證青年鴨的骨骼和肌肉的充分生長,必須嚴格控制青年鴨過速的性成熟,對提高今后的產蛋性能是十分必要的。
4.適應性強 青年鴨隨著日齡的增長,體溫調節能力增強,對外界氣溫變化的適應能力也隨之加強。同時,由于羽毛的著生,御寒能力也逐步加強。因此,青年鴨可以在常溫下飼養,飼養設備也較簡單,甚至可以露天飼養。 青年鴨隨著體重的增長,消化器官也隨之增大,貯存飼料的容積增大,消化能力增強。此期的青年鴨表現出雜食性強,可以充分利用天然動植物性飼料。 在育成期,充分利用青年鴨的特點,進行科學的飼養管理,加強鍛煉,提高生活力;使生長發育整齊;開產期一致,為產蛋期的高產穩產打下良好基礎。
育成鴨的飼養方式
根據我國的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以及所飼養的品種,其飼養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放牧飼養 我國傳統的飼養方式。由于鴨的合群性好,覓食能力強,能在陸上的平地、山地和水中的淺水、深水中潛游覓食各種天然的動植物性飼料。放牧飼養可以節約大量飼 料,降低成本,同時使鴨群得到很好鍛煉,增強鴨的體質,根據我國的自然條件,放牧飼養可分為農田、湖泊、河塘、溝渠放牧和海灘放牧。大規模生產時采用放牧飼養的方式將越來越少的應用。
2.全舍飼 育成鴨的整個飼養過程始終在鴨舍內進行,稱為全舍飼圈養或關養。
一般鴨舍內采用厚墊草(料)飼養,或是網狀地面飼養,或是柵狀地面飼養。由于吃料、飲水、運動和休息全在鴨舍內進行,因此,飼養管理較放牧飼養方式嚴格。舍內必須設置飲水和排水系統。采用墊料飼養的,墊料要厚,要經常翻松,必要時要翻曬,以保持墊料干燥。地下水位高的地區不宜采用厚墊料飼料,可選用網狀地面或柵狀地面飼養,這兩種地面要比鴨舍地面高60厘米以上,鴨舍地面用水泥鋪成,并有一定的坡度(每米落差6~10厘米),便于清除鴨糞。網狀地面最好用涂塑鐵絲網,網眼為24毫米×12毫米,柵狀地面可用寬20~25毫米,厚5~8毫米的木板條或25毫米寬的竹片,或者是用竹子制成相距15毫米空隙的柵狀地面,這些結構都要制成組裝式,以便沖洗和消毒。
這種飼養方式的優點是可以人為地控制飼養環境,受自然界因素制約較少,有利于科學養鴨,達到穩產高產的目的;由于集中飼養,便于向集約化生產過渡,同時可以增加飼養量,提高勞動效率;由于不外出放牧,減少寄生蟲病和傳染病感染的機會,從而提高成活率。此法飼養成本較高。
3.半舍飼 鴨群飼養固定在鴨舍、陸上運動場和水上運動場,不外出放牧。吃食、飲水可設在舍內,也可設在舍外,一般不設飲水系統,飼養管理不如全圈養那樣嚴格。其優點與全圈養一樣,減少疾病傳染源,便于科學飼養管理。這種飼養方式一般與養魚的魚塘結合一起,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它是我國當前養鴨中采用的主要方式之一。
育成鴨的飼養管理
1.飼料與營養 育成期與其他時期相比,營養水平宜低不宜高,飼料宜粗不宜精,目的是使育成鴨得到充分鍛煉,使蛋鴨長好骨架。因此,代謝能只能含有11 297~11 506千焦/千克,蛋白質為15%~18%。半圈養鴨盡量用青綠飼料代替精飼料和維生素添加劑,約占整個飼料量的30%~50%,青綠飼料可以大量利用天然的水草,蛋白質飼料約占10%~15%。
2. 限制飼喂 放牧鴨群由于運動量大,能量消耗也較大,且每天都要不停地找食吃,整個過程就是很好地限喂過程,只是飼料不足時,要注意限制補充(飼喂)。而圈養和半圈養鴨則要重視限制飼喂,否則會造成不良的后果。 限制飼喂一般從8周齡開始,到16~18周齡結束。當鴨的體重符合本品種的各階段適當體重時,也不需要限喂。
采用哪種方法限制飼喂,各種養鴨場可根據飼養方式、管理方法、蛋鴨品種、飼養季節和環境條件等定。不管采用哪種限喂方法,限喂前必須稱重,每兩周抽樣稱重一次,整個限制飼喂過程是由體重(稱重)-分群-飼料量(營養需要)三個環節組成,最后將體重控制在一定范圍,如小型蛋鴨開產前的體重只能在1.4~1.5千克,超過1.5千克則為超重,會影響其產蛋量。
3.分群與密度
分群可以使鴨群生長發育一致,便于管理。在育成期分群的另一原因是,育成階段的鴨對外界環境十分敏感,尤其是在長毛血管時,飼養密度較高時,互相擠動會引起鴨群騷動,使剛生長的羽毛軸受傷出血,甚至互相踐踏破皮出血,導致生長發育停滯,影響今后的開產和產蛋率。因而,育成期的鴨要按體重大小、強弱和公母分群飼養,一般放牧時每群為500~1 000只,而舍飼鴨主要分成200~300只為一小欄分開飼養。其飼養密度,因品種、周齡而不同。一般5~8周齡,每平方米地面養15只左右,9~12周齡,每平方米12只左右,13周齡起每平方米10只左右。
4.光照 光照的長短與強弱也是控制性成熟的方法之一。
育成鴨的光照時間宜短不宜長。有條件的鴨場,育成鴨于8周齡起,每天光照8~10小時,光照強度為5勒克斯,其他時間可用朦朧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