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肉仔雞公母分群飼養,是近年來隨著肉雞育種水平和初生雛性別鑒定技術的提高而發展起來的一種飼養制度,它同目前普遍采用的混養式相比有其獨到之處。在國內外仔雞的生產中越來越受到重視。
一、公母分群飼養的理論依據
公雞與母雞生理基礎不同,對生活環境、營養條件的需求和反應也不一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公母雞生長速度不同
公雞生長快、母雞生長慢,在同樣的環境和飼養條件下,4周齡時公雞比母雞體重大13%左右,6周齡時大20%,8周齡時大27%。
2.公、母雞羽毛生長速度不同
公雞長羽慢,母雞長羽快,因而反應出雖同期生長但對環境的要求卻不同。同時公母雞在胸囊腫病的發病率及嚴重程度上也大不相同,公雞發病率嚴重程度要甚于母雞。
3.公母雞營養需要不同
母雞沉積脂肪能力強,對日糧中能量水平需求較高,公雞沉積脂肪能力差,對日糧中蛋白質含量要求較高,對磷、鈣、維生素A、E、B2及氨基酸的需要量也多于母雞。日糧中添加賴氨酸后,公雞比母雞反應迅速。
二、公母分群飼養的優點
1.提高了飼料利用率,減少浪費
按性別的差異分別配制飼料,避免了母雛因過量攝入營養造成的浪費。同時,后期日糧可提前供給母雛,公雛繼續供給蛋白質水平較高的日糧,使公雛能較長時間有效利用營養水平較高的日糧。實驗證明,公母分群飼養,平均出欄體重比混養方式提高8%~15%,平均每只雞體重增加200~350克,飼養期縮短3~5天,料肉比減少0.15左右,經濟效益比混養方式提高了40%~41%。
2.均勻整齊度增加
公母混養時,公母體重相差能達到500克左右。分養后,一般只差125~250克,這就使個體間體重差異達到最小,而且整個群體均勻整齊度提高。這樣有利于批量上市和機械化屠宰加工,可提高產品的規范化水平。同時可利用公雞、母雞在生長速度、飼料轉化率方面的差異,確定不同的上市日齡,可適應不同的市場需要,有利于經濟效益的提高。
3.產品質量大大提高
由于采用了與性別相適應的最佳飼養方式而使雞群的發病率、死淘率都大大低于混養方式,而胸囊腫等缺陷雞也減少了許多,胴體肌肉含量增加,內臟脂肪減少。如8周齡時母雞腹脂可達10.8%,而公雞僅3%左右,分群飼養可提早母雞上市出售,從而減少了在加工過程中需要除去的多余脂肪。
三、公母分群飼養的主要管理措施
1.根據營養需要的不同,確定飼喂方式
按性別的不同調整日糧的營養水平,以滿足不同的雞群在不同的飼養階段所需要的不同營養。在飼養前期,公雛日糧的蛋白質含量可達24%~25%,母雛則只需要21%,為降低飼養成本,在優質飼料不足的情況下,應盡量使用質量較好的飼料來喂公雞。
2.根據生長發育需要選擇適宜的環境
公母雞羽毛生長的速度不同,公雛羽毛生長速度慢,保溫能力差,育雛時溫度宜高一些,公雛1日齡35℃~36℃,母雛33℃~34℃,以后每天降低0.5℃,每周降3℃,直至四周齡時,溫度降至21℃~24℃,以后維持此溫度不變。如果遇到如防疫接種等應激反應大的情況,可將溫度適當提高1℃~2℃,夜間溫度比白天高0.5℃。要保持溫度相對穩定,不許忽高忽低,同時要注意相對濕度的適宜性,以保證最少的耗料,最大的飼料報酬。由于公雞體重大,胸囊病的發病率大大超過母雞,所以對地面平養方式來說要增加墊料厚度,提供比較松軟的墊料;而對網上平養方式來說,要選擇質地柔韌、彈性大、硬度小的網片,盡量減少胸囊腫病的發病率。
3.根據市場需要確定出欄時間
一般肉仔雞在7周齡以后,母雞增重速度相對下降,飼料消耗急劇增加,這時如已經達到了上市體重即可提前出欄,而公雞要到9周齡以后增重速度才下降,因而公雞可到9周齡時上市,臨近出欄前一周要掌握市場行情,抓住有利時機,集中一天將同一房舍的雞出售完畢,盡量避免零賣。
固然,公母分群飼養優點很多,但也不可忽視它的缺點,人工鑒別延長了開食時間,因此我們必須加強飼養管理,發揮其優點,克服弊病,這樣才能使肉仔雞的生產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