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緣閉殼龜稚龜(俗稱斷板龜、甲板龜)的人工養殖技術
黃緣閉殼龜(Cistolemmys flavomarginata Gray)俗稱斷板龜、甲板龜,主要分布于我國的大別山區、桐柏山區和皖南山區,為我國珍稀瀕危動物。由于人們大量捕殺,其野生資源非常貧乏,人工養殖勢在必行。黃緣閉殼龜剛孵化出殼的稚龜,體質弱,活動能力差,對飼料質量要求高,對養殖條件如養殖池結構、養殖池水位、環境溫度、光照強度要求嚴格。稚龜易遭受病原體的侵襲,治療時對藥物的耐受能力差,養殖成活率低。作者自1999年~2002年對黃緣閉殼龜稚龜的人工養殖技術進行了研究,報道如下。
1 稚龜池設計
稚龜飼養池采用磚及混凝土結構,池長2 m、寬1.5 m、高0.6 m,池底為斜面狀,池底及池壁四周20 cm以下部位貼瓷磚,保持池底及四周光滑,避免磨損龜甲及四肢。飼養池上方用鋼管作支架搭成圓形拱棚,夏季覆蓋遮陽網,春秋兩季覆蓋塑料簿膜,延長稚龜的攝食和生長時間。養殖池分為兩個區域,即攝食休息區和飲水洗浴區。攝食休息區為陸地,占稚龜飼養池總面積的70%,該區內設置龜巢(龜的隱蔽與棲息地)和餌料臺。龜巢設計時采用兩種不同方式和材料:第一種方式是用細沙作龜巢,即將細沙堆積于養殖池的一角,供稚龜隱蔽和棲息。第二種方式是用木箱作龜巢,將木板釘成長1 m、寬0.6 m、高0.2 m,無底面的木箱,放置于養殖池的一角,供稚龜自由出入。觀察兩種龜巢對稚龜活動及攝食的影響。結果顯示,兩種龜巢各有利弊,第一種龜巢的優點是有利于稚龜的隱藏,互不干擾,缺點是稚龜的活動量明顯減少,白天基本隱藏在沙堆中,個體間的信息不易傳遞,不利于稚龜的攝食。第二種龜巢的缺點是不符合黃緣閉殼龜穴居的棲息習性,易受敵害生物的襲擊,但更有利于稚龜的攝食。當餌料投到餌料臺上,很快就被少數稚龜發現并前來取食,在這些龜的影響下,其它稚龜也紛紛上臺攝食,因此,攝食速度快,上臺攝食率高,有利于個體間的信息傳遞和群體的生長。
2 仔龜的收集及暫養
仔龜剛出殼時,腹部仍帶有臍帶和卵黃囊,少數仔龜的卵黃還有相當部分未吸收完。仔龜剛出殼時不能立即放入飼養池,應讓其在孵化箱或沙盤中稍作停留。因為剛出殼的稚龜,其頭、頸和四肢比較僵硬,血液循環不完全暢通,基本不能爬行。出殼1-2h后,方可正常運動,此時大部分稚龜紛紛鉆入沙中。收集稚龜時,動作要輕,小心扒開沙土,避免傷害稚龜。稚龜收集后,放入暫養容器中暫養2-3天。暫養容器可用大瓷盆、大塑料盆或玻璃缸。暫養容器放置時底部要傾斜,加少量水,水深1-1.5cm,無水的一側鋪3-5cm厚的細沙,或者放置一塊潮濕的毛巾作為稚龜隱蔽棲息的場所。卵黃沒有吸收完的稚龜,應單獨放置于一消毒的小容器中暫養,避免卵黃膜破裂和細菌感染,待其完全吸收后方可放入飼養池。
3 密度及水位控制
稚龜在暫養容器中養殖2-3天后,卵黃囊基本吸收完畢,臍帶脫落,臍孔愈合,已具備一定的活動能力,并開始覓食,這才將稚龜轉入飼養池中飼養。稚龜的放養密度為50-80只/m2,入池時,用1×10-4的高錳酸鉀溶液洗浴5 min,對體表消毒,避免入池后臍部感染病原體。稚龜飼養池,只能在飲水區加入少量水,保持水深1-2 cm,切不可加水過多或過深,否則稚龜易淹死。由于飼養池內加水少,池水很快被稚龜的排泄物及殘餌污染。因此,每天必須換水,每2-3天沖洗飼養池一次,始終保持池內清潔和池水衛生。
4 飼養的日常管理
除了正常的投餌、換水外,養殖過程中要注意溫度、光照強度、飼料、環境變化等因素對稚龜活動及生長的影響。積極改善稚龜養殖的生態環境,以適應稚龜正常生長的需要,并作好管理記錄。稚龜的日常管理內容如下:
4.1 定時巡池
每天上午、下午分別巡池一次,觀察稚龜的活動和攝食情況,檢查溫度變化和池內水質狀況,仔細察看各養殖池中稚龜有無翻體現象(即稚龜背甲翻到下面,腹甲和四肢朝上)導致稚龜無法活動。剛出殼不久的稚龜或體質較弱的稚龜,其四肢相對短小,尾部較細,運動能力及保持身體平衡的能力差,在搶食或群棲過程中,一旦身體失去平衡而翻體,其四肢及尾部懸在空中不能著地,僅*頭頸部的支撐不能重新翻回正常的體位,特別是當稚龜在水中活動而翻體時,若不能及時發現并幫助其恢復到正常狀態,會因頭部淹入水中無法呼吸而窒息死亡。
4.2 覆蓋遮陽網,防止陽光直射池內
黃緣閉殼龜為陸棲性龜類,具有喜暗光,厭強光,晝伏夜出的習性。人工養殖過程中,為了促使稚龜白天攝食和活動,必須避免強烈陽光直射到池內,應保持池內光線柔和,使光照強度為400 LX以下。為此,必須在飼養池的上方覆蓋遮陽網,或者在飼養池的一邊種植有藤蔓的植物,讓藤蔓爬到飼養池上方的棚架上,這樣不僅可以遮擋強烈的陽光,而且可以改善飼養池的生態條件,養殖效果更好。
4.3 春、秋季加強保溫養殖
黃緣閉殼龜的生長具有持續性和不確定性。影響其生長的環境因素主要有溫度、光照周期、食物的可利用性、水分狀況等,其中溫度的影響最為重要。溫度主要影響食物的消化率及消化時間,從而影響龜的生長,當環境溫度低于一定值時,龜的消化道蠕動速度減慢,食欲降低,消化酶及胃酶分泌減少,酶的活性下降,食物消化時間延長,龜的生長減慢;當環境溫度繼續下降時,稚龜停止生長,生長率為負值。養殖試驗表明,黃緣閉殼龜稚龜的最佳攝食和生長的溫度范圍為28-31℃。稚龜對溫度的變化非常敏感,當環境溫度下降到26℃以下時,攝食量明顯下降,溫度降到23℃以下時,稚龜基本停止攝食。
黃緣閉殼龜卵孵化周期長,人工孵化一般在9月中旬全部出殼。稚龜出殼后,夏季已過,此時晝夜溫差逐漸加大,白天光照較強,吸收太陽輻射能較多,環境溫度高,夜間散熱快,溫度迅速下降,對生長十分不利。由于黃緣閉殼龜為陸棲性龜類,其體溫隨氣溫的晝夜變化而變化,從而降低食物的消化率和延長消化時間,如果不采取相應的保溫養殖措施,稚龜出殼后生長速度極其緩慢,育肥效果差。稚龜越冬個體小,體質差,經過漫長的冬眠期,不但停止生長,而且體重有所減輕,越冬死亡率高。因此,進入9月中旬后,及時在養殖池的上方覆蓋雙層塑料簿膜,進行保溫養殖,延長稚龜的攝食和生長時間。
5 敵害生物及疾病防治
剛出殼的稚龜,體質嫩弱,活動能力差,對外界條件變化的適應能力差,易受病原體及敵害生物的侵襲。由于人工養殖的環境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存在一定的差別,特別是人工養殖條件下,養殖密度較大,為敵害生物的侵襲和病原體的傳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因此,加強敵害生物及疾病防治是提高稚龜成活率的關鍵措施之一。
5.1 敵害生物及其防治
黃緣閉殼龜主要在陸地上活動,暴露在敵害生物的捕食和活動范圍之中,易遭多種敵害生物的襲擊。常見敵害生物主要有:哺乳動物中的老鼠,鳥類中的烏鴉、鷹、鷺、鴨等,爬行動物中的蛇,兩棲類的青蛙等,它們喜歡捕食黃緣閉殼龜稚龜。敵害生物的預防方法是飼養池應盡量建在地平面以上,養殖池四周及池壁保持光滑,池上設置防護網,飼養池內設置稚龜隱蔽的龜巢等。防止蛇類、鳥類進入。只要根據敵害生物的生活習性,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可以將敵害生物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5.2 常見病及防治
黃緣閉殼龜稚龜最常見的疾病主要有腸炎病、臍部發炎、萎癟病、越冬死亡癥。
5. 2. 1 腸炎病 本病為一種傳染性腸道疾病,是由于餌料變質,水質惡化而感染氣單胞菌或大腸桿菌而引起。另外,喂食后環境溫度急劇下降,或突然改變餌料品種,引起消化不良也是導致腸炎病的原因之一。其主要癥狀為:病龜反應遲鈍,減食或不食,糞便稀軟不成型,呈紅褐色、黃褐色,嚴重時腹瀉,有惡臭味。
防治方法:①保持飲水槽的水質清潔,每天更換新水。②投喂新鮮的餌料,及時清除殘餌,不投腐爛變質的飼料。③在餌料中拌人磺胺類或鹽酸土霉素,以6天為一個療程?;前奉愂状斡昧恳话銥槊壳Э她斢盟?.2-0.3 g,從第二天開始減半;鹽酸土霉素用量為每千克龜用藥0.25-0.40g。④內服中藥,每千克龜用黃連素0.1-0.2g,效果也很好。
5. 2. 2 臍部發炎 臍部發炎是稚龜出殼后的一種常見病,若不及時治療,可使稚龜死亡。本病屬條件致病菌,不傳染。主要癥狀為臍部及臍孔發炎凸出、化濃,導致內臟器官感染而死亡。防治方法:①稚龜出殼后用萬分之四的高錳酸鉀溶液洗??;對于卵黃未徹底吸收的稚龜單獨放在消毒的玻璃缸中暫養,直至臍帶脫落后再放入飼養池中。②一旦發現臍部發炎,先用萬分之四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洗15min,然后將臍部涂上紅霉素軟膏。
5. 2. 3 萎癟病 主要癥狀為病龜活動能力弱,體形枯瘦干癟,不攝食。發病原因較多,首先是先天不足,最后一批卵孵化的個體較小,爭食能力差是誘發該病的主要原因。其次,食臺面積過小,稚龜放養密度過大,或者投餌不均,導致營養不良,也可誘發萎癟病。目前,該病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需要加強飼養管理進行預防。
5. 2. 4 冬眠死亡癥 該病發生在冬眠期間和冬眠后的4~5月。發病死亡主要是孵化后期的稚龜,即9月以后出殼的弱小稚龜。主要癥狀為:開始越冬時,稚龜僅能鉆入淺層沙中或將身體部分暴露于沙堆之外,處于一種半冬眠狀態。越冬期間,當氣溫急劇上升到一定范圍時,這些體質弱小的稚龜爬出沙床,進行活動,進一步消耗體能,當溫度急劇下降后,又無力再次鉆入沙床中,即使人為地將其埋入沙床中,也會因為漫長冬眠期的基礎代謝消耗導致體質衰竭而死亡,病情較輕的稚龜雖然勉強度過冬眠期,開春后也會因體質極度虛弱,不能攝食而逐漸衰竭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