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養豬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規模化、集約化程度越來越高,隨著國外新品種的引進,流通渠道的拓寬,飼養密度的增大,為皮膚性疾病的流行創造了客觀條件,皮膚病也越來越成為養豬業發展的一大障礙。
寄生蟲性皮膚病——疥螨病疥螨病是由豬疥螨寄生在豬的皮內而引起的一種接觸性傳染性慢性皮膚病,也稱疥癬或疥瘡。以皮炎和奇癢為特征,大小豬均可感染,多發生在5月齡以下的豬,白毛豬比黑毛豬容易發生疥螨病。營養不良、飼養管理不善和衛生差的豬群更容易發病。嚴重的疥螨病不但影響增重率及料肉比,而且可造成豬只應激。豬疥癬的癥狀主要是皮膚發炎,脫毛,奇癢和消瘦。通常開始發生于皮膚細薄、體毛短少的頭部、眼窩、頰及耳部,并可蔓延到頸、肩胛、背部、軀干兩側及后肢內側等部位。病初患部皮膚發紅并表現劇癢,經常在墻角、柱欄等處摩擦或搔癢,進而皮膚出現小結,形成水泡或膿皰瘡,破潰后結痂脫毛。嚴重時皮膚肥厚粗糙、干裂,出現食欲減退,精神不振,消瘦,發育停止和貧血等全身癥狀。
預防措施加強飼養管理,搞好豬舍衛生工作,保持清潔、干燥和通風,冬季勤換墊草;應用2%~5%的克遼林藥液徹底對病豬污染的圈舍及用具進行全面消毒,未經消毒的器具,不得攜入豬舍;對病豬應隔離飼養,及時治療;對新引進的豬應隔離觀察,經鑒定無病后,才可合群飼養;做好懷孕母豬上產床前的螨病處理工作,以免影響哺乳仔豬;治療后的病豬應安置到已消毒的豬舍內飼養。
治療為了使藥物能充分接觸蟲體,最好用溫水或肥皂水或來蘇兒水徹底洗刷患部,在清除硬痂和污物后再搽藥。常用以下方法進行治療:a.用2%敵百蟲溶液噴灑豬體或洗擦患部,每天一次,效果更好(敵百蟲水溶液宜現用現配,懷孕母豬禁用,以防流產)。b.伊維菌素按每公斤體重0.3毫克的劑量皮下或肌肉注射,效果極佳。c.廢機油涂擦患部,每天一次。
病毒性皮膚病——豬痘豬痘是由痘病毒感染,主要發生于4周齡~6周齡的仔豬。潛伏期4天~7天。病初體溫升高到41.5℃~41.8℃,精神和食欲不振,鼻黏膜和眼結膜潮紅、腫脹有黏性分泌物。在鼻鏡、眼皮、腹下和股內側等毛少皮薄的部位,先發現很多紅斑,不久變成丘疹,2天~3天后則變為水皰,然后變成膿皰,最后變成棕黃色結痂,這種有規律的病變是本病的特征癥狀。大多數患畜在三周后恢復。
預防措施首先,豬群應定期進行豬痘疫苗接種;其次,搞好飼養管理和環境衛生工作,對新引進的豬應隔離觀察,經鑒定無病后,才可合群飼養。
治療豬痘無特效療法,治療目的在于防止細菌繼發感染,主要是進行對癥治療。患部可選用1%龍膽紫溶液、5%碘甘油、5%碘酊等涂抹,有些病例還要配合抗生素等抗微生物藥,并進行相應的對癥治療。
細菌性皮膚病壞死性皮炎該病是由壞死桿菌引起,多發生于仔豬,以組織壞死為特征。在豬體的皮膚和皮下組織發生壞死性膿腫。初期創口較小,附有少量膿汁,若不及時治療,則病變迅速向周圍及深部組織發展,形成創口較小而死腔很大的囊狀壞死灶,流出少量黃色、稀薄、惡臭的液體,無痛感,病豬全身癥狀不明顯。
預防措施加強飼養管理,改善環境衛生,及時清除糞便,勤換墊草,保持豬舍干燥;避免豬群擁擠和爭食咬斗,防止發生創傷,如有創傷則及時處理;在仔豬出生后24小時內,剪掉仔豬高出牙床部分的犬齒和側切齒,大窩仔豬分散飼養,以避免吮乳時相互搶爭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