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原 該病毒屬微核糖核酸病毒科腸道病毒屬,對氯仿、酸、胰酶、胃酶和去氧核酸酶有抵抗力。病毒能在無免疫性母雞所產的卵的雞胚腦部和卵黃囊中增殖,也可在神經膠質細胞、雞胚腎細胞、雞胚成纖維細胞和雞胚胰細胞等細胞培養物上生長繁殖。
二流行病學 雞、雉雞、火雞、鵪鶉等均可自然感染。 各種年齡的雞都可被感染,但出現明顯癥狀的多見于3周齡以下的雛雞。 病禽通過糞便排出病原,污染飼料、飲水、用具、人員,發生水平傳播。病原在外界環境中存活時間較長。另一重要的傳播方式是垂直傳播,感染后的產蛋母雞,大多數在為期3周內所產的蛋中含有病毒,用這些帶毒種蛋孵化時,一部分雞胚在孵化中死亡,另一些雞胚可孵出,出殼雛雞可在1~20日齡之間發病和死亡,造成本病的流行,引起較大的損失。
三臨床癥狀 經雞胚感染的雛雞潛伏期為1~7天,經接觸經口感染的潛伏期為10~30天,通常是在1~3周齡發病。 病初雛雞精神稍差,眼神呆鈍不愿走動,驅動時行走不協調、搖晃,逐漸運動共濟失調,以跗關節或脛部行走。后見雛雞精神沉郁,運動嚴重失調逐漸麻痹和衰竭,頭頸震顫,手扶時更明顯。由于共濟失調不能走動,攝食、飲水不足最后衰竭死亡。 部分病雛可見一側或兩側眼睛的晶狀體混濁,變成蘭色而失明。 雛雞群可迅速全部感染,但發病率通常為4%~50%,有時可達60%。死亡率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在10%~70%之間,平均25%。 成年雞感染無明顯的臨床癥狀,可出現短時間(1~2周)產蛋下降,下降幅度在5%~15%之間,其后可逐漸恢復。
四病理變化 無特征性肉眼病理變化,仔細檢查僅可在胃的肌層中出現灰白色區。
五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和臨床特征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行病毒的分離和血清學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