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雞常見疾病的防治措施
七彩山雞,俗稱野雞,以其羽毛七色俱全、斑爛華麗、 肉味鮮美、風味獨特、營養價值高等特點,被世界公認的、 久現盛名的山珍野味,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雉雞與家雞相比,雖有較強的抗病能力, 但并不是不會生病,據觀察發現,在人工飼養條件下, 雉雞的抗病能力有所降低,極易遭受多種疾病侵害,務必引起飼養者的重視。 現將雉雞幾種常見疫病的防治方法、簡介如下,供參考。
1.雉雞新城疫
本病是由副粘病毒引起的,各種年齡的雉雞均可感染發病。 急性型突然發生,病雉口流涎液,呼吸困難,張口呼吸,很快死亡; 慢性型病雉無精打采,食欲減退,縮頸低頭,翅尾下垂,呈昏睡狀態,眼圈發紫,下痢,拉黃綠或暗綠色帶血稀糞,體溫升至44℃以上。嗉囊積聚大量粘液或氣體,倒提時雉雞口腔內流出多量酸臭液體。病后期常有神經癥狀, 病死率高達90%~100%。病變是腺胃粘膜出血,小腸出血、壞死、形成潰瘍。
防治:堅持預防為主,做好疫苗接種工作, 并注意環境消毒和隔離。雉雞在7~10日齡首免,25~30日齡二免,用新城疫II系苗作10倍稀釋后滴鼻或點眼(約0.04~0.05毫升/羽)。雉雞60日齡左右接種一次I系苗。 每年的秋季,不論大小,全群雉雞普遍接種1次工素苗或油乳劑滅活苗。雉雞發病后,應緊急消毒,分群隔離,全群用工系或Ⅵ系疫苗緊急接種。 同時在飲水中加入適量魚腥草注射液、Vc、Vk、病毒唑等藥物,連用3~5天, 以緩解疫情。
2.雉雞傳染性法氏囊病
本病又叫腔上囊病, 由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主要危害育雛后期至育成期的雉雞。病雉減食,精神不振, 拉黃白色或白色帶粘稠的稀糞。病變為法氏囊腫大,比正常的大2~3倍, 內有多量黃色透明狀液體,病程長者見有黃色干酪狀內容物。因脫水、消瘦、 胸肌顏色發暗,骨骼肌、肌胃與腺胃交界處、盲腸扁桃體出血, 嚴重病例腎仲大并有尿酸鹽沉積。一年四季均可發生,發病后4~5天為死亡高峰,7~8 天疫情趨于平穩,同一雉雞群可能反復,多次發病。
防治:適時接種疫苗,選用合適的免疫程序和免疫方法。 由于本病毒株鑒別難度大、故應選用弱毒或多價疫苗,首免10日齡左右,二免28 日齡左右。用飲水免疫時,應在飲水中加入0.2%的脫脂奶粉以穩定疫苗的活性。種雉在上二次免疫的基礎上,產蛋前1周再用油乳劑滅活苗接種1次, 可使種蛋孵出的雛雉獲得較高的母源抗體。發病初期,對雉雞舍帶雞消毒,用1∶200過氧乙酸以每立方米空間40毫升噴霧;全群注射IBD高免蛋黃液、 高免血清,或IBD和N D二聯高免蛋黃液,一般病雉每羽1毫升,嚴重病雉每羽1.5毫升。提高日糧營養濃度,適當添加抗生素藥物( 但不要添加對腎臟有毒性的藥物)。大群用氨芐青霉素飲水,每日每羽5000單位;同時加喂板蘭根沖劑,每袋25羽。飲水中再加入腎腫解毒藥和多種維生素,如Vk、Vc ,或5%葡萄糖(白糖也可)和0.1%食鹽。小群用病毒靈1片,敵菌凈1片, 囊復康2片,成雉1次量,每日2次,雛雉酌減,連服3~5天。
3.雉雞傳染性支氣管炎
本病由冠狀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畜度接觸傳染性的呼吸道疾病, 各種年齡的雉雞都可感染發病,但一般的雛雉最為嚴重。 雉群中突然出現有呼吸道癥狀的病雉,迅速波及全群。病雉張口呼吸、伸頸,打噴嚏, 發出“呼呼”的羅音或咳嗽聲,夜間尤為明顯,精神不振,減食,拉白色稀糞,衰弱,昏睡,翅膀下垂。雛雉鼻流粘液,種雉產蛋率急劇下降, 產出軟殼蛋、畸形蛋或粗殼蛋。雖然本病死亡率不高, 但易并發其他疾病造成更大損失。病變見靠近肺部小支氣管內壁有淡黃色干酪樣物阻塞, 管腔內有粘稠透明狀液體,肺瘀血,氣囊混濁。 目前已有些毒株可引起明顯的腎臟病變,腎臟腫大,沉積有尿酸鹽。
防治: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定期接種疫苗。首免在7日齡內用傳支 H12苗飲水或滴鼻,二免在3周齡后。后備種雉在8~10周齡用傳支H52苗作二免,種雉在開產前2周用油乳劑滅活苗再免疫1次。在腎型發病早期, 使用油乳劑滅活苗并結合口服一定量的口服補液鹽,能顯著降低病死率, 且可迅速控制疫情。小群在飲水中加入0.5%的枝原凈或0.25%施得福,連用3~5天。用北里霉素、泰樂菌素、禽喘靈、強力霉素等,也有一定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