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肉雞育雛舍的環境有助于提高雛雞的成活率,增加養殖戶的經濟效益。控制肉雞育雛舍的環境應從以下方面進行:
(1)飲水控制 雛雞在進入育雛室后,首先要給水,然后開食。出殼后的幼雛腹部卵黃囊內,都還有一部分卵黃尚未吸收完,這部分營養物質需要3-5天才能基本上吸收完,盡早利用卵黃囊的營養物質, 對幼雛生長發育有明顯的效果。雛雞飲水能加速這種營養物質的吸收利用。另一方面,雛雞在育雛室高溫條件下,因呼吸蒸發量大,需要飲水來維持體內水代謝的平衡,防止脫水死亡。
雛雞入舍1-2小時后,用足夠的飲水器開始供飲水。第1天飲水中加5%葡萄糖或白糖,0.1%的維生素C。第2天飲水中加0.01%高錳酸鉀。1-2周齡內的雛雞要禁止飲用涼水,要求水溫18-20℃。另外要防止斷水、缺水和間斷給水,應該做到飲水不斷,隨時自由飲用。這一點往往被忽視。間斷飲水使雞群干渴,造成搶水,容易使一些雛雞被擠入水里淹死,即使采用塔型飲水器也難以避免這種現象發生。搶水的另一后果是許多雛雞羽毛弄濕,出現發冷扎堆壓死的現象,如不及時發現,會造成嚴重損失。
(2)溫度控制 溫度是育雛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提供適宜的溫度條件能有效地提高雛雞成活率。要求溫度恒定,分布均勻,盡量不要使熱源集中而導致雛雞圍繞一個中心點來取暖。
育雛前期對采取上方輻射加溫的,保溫中心離地面5厘米高處的溫度應保持32-35℃;采取地下溫床加溫的,要求地面保溫區溫度在30~32℃。隨著雛雞日齡的增加,育雛溫度也要逐漸下降,下降的幅度視季節及雛雞的承受能力而定,一般以每周下降不超過3℃為宜,直到20℃時,方可脫溫。
脫溫的時間為,春季20日齡,夏季5日齡,秋季10日齡,冬季30日齡。
溫度的高低還應根據季節、晝夜、雛雞日齡、品種等有所變化。施溫原則為小群宜高,大群宜低;稀群宜高,密群宜低;冬季宜高,夏季宜低;夜晚宜高,白天宜低;陰天宜高,晴天宜低;弱雛宜高,強雛宜低。
溫度是否合適,不但要看溫度計,更重要的是要觀察雞群的精神狀態和活動規律。溫度適當,雛雞活潑好動,食欲旺盛,睡眠安靜,睡姿伸展舒適,分散均勻,發育正常。溫度過低,表現行動遲緩,頸羽收縮、直立,夜間睡眠不安,常發出“嘰嘰”叫聲,雞群密集,向熱源靠攏,甚至互相擠壓,層層扎堆,時間稍長即可造成大批壓死現象。溫度過高,雛雞張嘴喘氣,遠離熱源分布,精神懶散,食欲減退,大量飲水。
(3)濕度控制 濕度是指舍內空氣的相對濕度。在南方濕度過大,會影響雛雞的水分代謝,并給細菌和某些寄生蟲提供有利的繁殖條件,因此,要求保持育雛舍地面干燥。在北方,尤其是在使用暖炕溫床育雛的條件下,由于地表面的水分不斷蒸發,舍內濕度過低,容易造成雛雞脫水、消瘦,影響食欲,或致室內灰塵飛揚,引起雛雞呼吸道疾病。這時就必須采取增加濕度的措施。
在高溫時濕度能提高體感溫度,在低溫時,濕度會降低體感溫度。雛雞舍內環境適宜的濕度:0-10日齡為80%左右,11-20日齡為65%-70%。以后,隨個體的加大,可將濕度保持在55%一 60%。
(4)通氣調節控制 雞舍進行通風換氣時,要求既要能夠排除舍內的有害氣體,使之降低到最低限度,又要避免因通風換氣而造成舍內溫度降低。普通雞舍的適宜換氣量:冬季最高0.054米3/分鐘?只,最低0.027米3/分鐘?只;夏季最高0.135米3/分鐘?只。
通風換氣方法,在育雛前期主要是通過育雛室的風斗來實現空氣交換,第2周以后應選擇晴暖無風的中午開窗通氣。但應注意盡可能避免冷空氣直接吹入,可用布簾遮擋,或用過道辦法,使室外冷空氣經過轉彎再進入育雛室。
(5)光照控制 光照對雛雞的生長沒有直接影響,但照明時間的長短對采食量有較大影響,因而間接影響生長。通常1-3日齡的雛雞應以連續24小時的照明(15-30勒克司),使其熟悉環境,會采食和飲水。用育雛籠養的雛雞須在0-7日齡24小時照明,爾后采用11-15小時的恒定光照法(至6周齡)或間斷光照法。恒定光照法對開放式雞舍以自然日長加上午夜2小時照明就已足夠。斷續光照法須在不采用自然光照時才實行。雛雞以30分鐘明比150分鐘暗的3小時一個周期組最好。斷續照明和限食一樣,必須有足夠的食槽長度及飲水位置,以免影響采食量和飲水。明期少于30分鐘的斷續照明應提高飼料中蛋白質與能量的水平,最好用顆粒飼料,以減少采食時間并滿足營養需求,并要使用松軟、干燥的墊料,以免發生胸部囊腫。
(6)密度控制 育雛密度是指雞舍每平方米面積飼喂雛雞數。適當的飼養密度能保證雛雞正常生長發育。飼養密度過大,雛雞擠扎、起堆,生長慢,發育不整齊,環境污染加重,疾病傳播快,死亡率高。密度過小,不利于保溫,造成飼養面積、能源、人工等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