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我國目前商品豬料的研究、制作及應用狀況,從飼料的性價比的角度來看,哺乳母豬料和乳豬料是不易過關的,也是最難做好的兩種料。
我國習慣于把體重小于15kg這個階段的豬稱為乳豬,這個階段使用的飼料稱為乳豬料。隨著養豬水平的提高、飼料工業加速發展及規模式豬場快速發展,養豬發達地區市場上已將乳豬料細分為兩個階段,即高檔乳豬料(也是人們稱為教槽料)和一般乳豬料。行內通常認為,教槽料是指豬出生5天后開始補料時至斷奶后10天內所使用的飼料;一般乳豬料指仔豬斷奶10天后至15kg時使用的飼料。
目前在乳豬料使用上也出現了一些實際問題,(1)使用教槽料后轉為一般乳豬料后一周內,仔豬會出現采食量降低、生長停滯、腹瀉增加的情況,我們要處理好一般乳豬料與高檔乳豬料的銜接問題,不要將一般乳豬料與高檔乳豬料的檔次拉得太大。(2)有許多高檔乳豬料解決了腹瀉問題、弱仔問題及采食量問題,但生長速度不夠理想,飼料報酬也不夠理想,所以增重成本很高;(3)由于許多教槽料使用高劑量藥物添加劑來控制腹瀉,導致乳豬在不用教槽料,轉用一般乳豬料甚至到使用小豬料時,長速都比較緩慢,使教槽料的優勢消失殆盡!這里也要十分注意。
當前,好的、過關的教槽料標準應當是:(1)在正常的飼養條件下,正常瘦肉型品種仔豬21 天斷奶)斷奶后3天,采食量及生長速度應恢復到斷奶前的水平;(2)自斷奶日起,10天內營養性腹瀉率低于21%,飼料轉化率為1.2左右,日均增重280g左右,采食量日均為330g左右;(3)以目前原料成本計,飼料成本不高于5500元/噸。好的、過關的一般乳豬料產品標準應是:接教槽料后,采食量繼續增加,生長速度繼續增加,腹瀉率不增加;到42天齡時體重達到15kg,飼料報酬為1.5左右;以目前原料成本計,飼料成本不高于4500元/噸。下面從乳豬營養需要特點、配制特點、原料選取、品質控制及加工要點等方面談一下我們的看法。
1 乳豬營養需要特點
仔豬出生重約為1.4kg(品種不同,略有差異),出生后生長發育快,是生長強度最大時期,飼料報酬高,若此階段生長發育受阻則易形成僵豬。由于生長發育較快,需要的營養物質多,尤其是蛋白質、鈣、磷、鐵代謝等比成年豬高得多。對營養不全飼料反應敏感。研究表明,斷奶后第一周的長勢,將對其一生的生長性能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對仔豬斷奶后第一周除加強飼養管理外,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提高斷奶仔豬料的質量。下面簡單談一下乳豬的營養需要特點。
1.1 能量需要
乳豬飼養的最終目的是獲得最大的斷奶重和提高群體整齊度。研究結果表明,斷奶體重較大的仔豬順利過渡到斷奶飼糧,并減少營養性腹瀉的發生率;哺乳期生長較快的仔豬在生長肥育期的生長速度亦較快,Pollmann指出,斷奶后第1周增重約900g的仔豬比沒有增重的仔豬提前15天出欄;Tokach等(1992)的研究也表明,21日齡斷奶后第1周增重超過225g/d的仔豬,達到109kg體重的時間可提前10天。
哺乳仔豬蛋白質沉積與能量攝入量成正相關,因此要想獲得最大的蛋白質沉積率,就需要為哺乳仔豬提供最大的能量攝入??紤]到需要盡可能滿足弱仔豬的營養需要,乳豬料的能量設計不可太高,以提高弱仔豬的采食量。
仔豬出生后,蛋白質和脂肪沉積迅速增加。在出生至21日齡斷奶期間,仔豬蛋白質和脂肪含量呈線性增加,平均增速分別為25~38g/d和25~35g/d.哺乳至斷奶過渡期間,由于斷奶應激的影響,蛋白質增長減慢,而脂肪增長通常為負值。在這一時期,蛋白質沉積速度既與采食量有關,又與飼料中可利用蛋白的含量有關。在良好的保溫條件下,體脂肪的動員速度與采食量及飼糧中可利用蛋白的含量密切相關。
依據美國相關資料,哺乳仔豬的維持代謝能需要為470kJ/kg·BW0.75·d,仔豬斷奶(4周齡)后第1周的維持代謝能需要為453kJ/kg·BW0.75·d,第2周為423kJ/kg·BW0.75·d.仔豬的維持代謝能需要還與環境溫度有關,環境溫度低于臨界溫度1℃時,代謝能需提高2%~5%.
初生仔豬已含有較高量的胰脂肪酶,但3周齡前膽汁分泌量少,不能激活胰脂肪酶和乳化飼料脂肪,這時仔豬消化脂肪的能力有限,直到16日齡的仔豬的胃僅能消化25%~50%的飼料脂肪。母乳中的脂肪是以乳化狀態存在,所以其脂肪利用率較高,據報道,仔豬對母乳中脂肪的表觀消化率約為95%.3周齡后隨著膽汁分泌逐漸增加,對飼料脂肪的消化吸收才逐漸加強。在斷奶仔豬中,攝入代謝能用于生長、蛋白質能量沉積和脂肪能量沉積的效率分別為0.72、0.66和0.77,與生長豬的相應值接近。
1.2 蛋白質和氨基酸需要
仔豬出生后生長快速、生理變化急劇,對蛋白質和氨基酸營養需要高。但仔豬消化系統發育不完善,例如仔豬胰蛋白酶含量在5周齡前維持在相對較低的水平,到6周齡才開始增加,因此在5周齡前仔豬對飼料蛋白尤其是植物性蛋白的消化吸收能力有限。斷奶后營養源從母乳轉向固體飼料,飼糧中高蛋白質水平往往導致仔豬腹瀉和生長抑制,因此確定仔豬飼糧適宜蛋白質水平尤為重要。綜合相關研究報道,19%~21%的粗蛋白質水平可滿足4~20kg仔豬的需要,建議4~10kg階段采用21%,10~20kg階段采用19%.
仔豬氨基酸需要是國內外研究的重點之一。生長豬的氨基酸需要分為維持需要和蛋白質沉積需要,維持和蛋白質沉積的理想氨基酸比例不同。由于仔豬維持需要的氨基酸所占比例與生長豬不同,不同階段體組織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不同,仔豬尤其斷奶仔豬免疫、抗氧化、抗應激、維持腸道功能等對某些氨基酸的特殊需要,因此,仔豬的理想氨基酸模式不同于生長肥育豬階段。實際表明,有些氨基酸的需要量確實不同,例如谷氨酸、蘇氨酸、組氨酸等,這些都有待于進一步去探索,應用上可參考理想蛋白模式來靈活掌握。
1.3 礦物質需要與維生素需要
斷奶仔豬對添加食鹽有積極反應,因此,NRC調高了仔豬鈉和氯的需要量。飼糧中的鉀、鈉、氯是相互作用的,應考慮電解質平衡,尤其是乳豬飼糧中往往鉀含量較高。相關研究報道表明,仔豬適宜的電解質平衡值為200~300meq/kg.
雖然不同研究得出的銅、鐵、鋅、錳需要量差異較大,而實際上的需要可能接近。分析可能原因:①品種不同,會略有差異;②動物體內微量元素吸收、利用互相影響,不同研究者設計的基礎飼糧中其它微量元素水平不同,影響目標元素的需要量研究結果;③部分研究的試驗動物偏少,僅以生長性能評價得出的需要量不準確;④部分試驗設計梯度偏少,影響結果的精確性;⑤環境不同,豬應激狀況不同,可能需要略有不同。微量元素不僅影響仔豬的生長,還涉及安全和環保問題。尤其當前仔豬飼料普遍使用高銅、高鋅,其微量元素含量普遍高于仔豬營養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仔豬對銅、鐵、鋅、錳的需要量及其比例仍很重要。
高劑量銅和鋅促進仔豬的作用已被大量研究證實,但高銅、高鋅帶來的殘留和污染問題應引起重視。系列研究表明,使用有機螯合物,可降低銅、鋅的用量,達到高劑量硫酸銅、氧化鋅的效果。但實際生產上不一定達到,因而造成一些生產成本與環境污染的矛盾,應當另開思路。
多年來,國外對豬的維生素需要量開展了大量研究。NRC對維生素的推薦量是基于不出現缺乏癥的最低需要量,未能考慮到快速生長、斷奶、免疫、應激等需要,而這些對于飼養仔豬非常關鍵。近十年來相關研究結果表明:(1)NRC對脂溶性維生素的推薦量可滿足仔豬正常生長的需要,但要獲得最佳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需要2~5倍于NRC需要量。(2)為滿足仔豬最佳生長的需要,二倍于NRC推薦的水溶性維生素量是必要的特殊情況下還需更高。實際上,我國大部分飼料中維生素添加量早遠高于NRC標準,因而在這方面較少存在問題。
2 飼料配制技術與原料的選擇要點
我們要根據乳豬的營養需要特點來配制乳豬料,掌握乳豬料的配制技術及其特點;在選用一些原料時考慮的原則是:供應穩定、品質保證、價格適中。例如小肽類產品,其質量不是很穩定,選擇時要謹慎。
2.1 選擇能量飼料的要點
2.2 選擇蛋白質飼料的要點
在對乳豬料中蛋白質原料的在對乳豬料中蛋白質原料的選擇過程中,消化率是蛋白原料選擇的第一標準,其次是良好的氨基酸比例和含量,其中重點考慮的氨基酸有賴氨酸、含硫氨基酸、蘇氨酸、色氨酸和組氨酸。因此在選擇蛋白原料時,最好選擇上述氨基酸含量較高且配比合理的原料。同時由于乳豬采食量的限制,所以要盡量尋找高營養素含量的蛋白質原料,以節約空間。在采食量有限的前提下,盡可能地為乳豬提供營養濃度含量高且消化性好的日糧,從而保證其在仔豬階段盡可能獲得理想的日增重,為全程效益打下基礎。
2.3 飼料添加劑的選擇要點
3 品質控制及加工要點
品質控制和加工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可惜有許多飼料企業不重視。一個好的乳豬料配方,有好的原料,而沒有品質控制和加工技術做保證,依然做不出好的乳豬料產品。配方、原料、品控、加工四者緊密地結合好,才能生產出好產品。國家飼料產品配制執行的六項指標,飼料廠的化驗室一定要自己做到,其他一些關鍵性指標,也需定期送檢相關單位。其實不花什么經費、時間,卻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使用產于某地的硫酸鋅,它的重金屬超標否,送檢一次就可以了。只需在改變供貨渠道時,再去送檢即可。正大集團的品管部從技術部門分開,獨立起來,這一點值得學習。
做好乳豬料最好還能自己單位可檢測淀粉糊化率、可溶解性蛋白、魚粉新鮮度、過氧化值及部分衛生指標如沙門氏菌等重要指標。
乳豬料的品控和加工與其它豬料大都相同,沒有多少特殊性。只是使用了一些熱敏性原料,特別要注意控制制粒溫度、調質時間。調質溫度對淀粉糊化有很大影響。據報道,調質溫度與糊化度之間存在負相關,制粒機進機粉料和出機顆粒料溫度相差越大,糊化度越高。
乳豬料粒料不能做得太硬,太硬了嚴重影響適口性??v觀飼料加工工藝的全過程,除飼料配方外,影響飼料顆粒硬度的加工工藝有:原料的粉碎工藝,原料的膨化和膨脹工藝,原料的混合、加水、噴油工藝,蒸汽預調質工藝,制粒過程中的模具的選擇,后熟化、后噴涂工藝,干燥冷卻工藝。其中尤其是蒸汽調質工藝,調質效果直接影響顆粒的內部結構和外觀質量。調質時間越長,淀粉糊化度越高,成形后的顆粒結構越致密,硬度也越大。出于對乳豬消化道的生理特點及飼料消化率的考慮,要求淀粉糊化度高些,因此我們需要通過其它方法來適當降低乳豬料的硬度。由此,選擇合適的壓縮比環模就顯得尤為重要。一般來講,制粒環模壓縮比為6~8就可以了。若膨化原料用得多,壓縮比為3就可以了,這樣做出來的料就松脆,只是粉率偏高一些。
膨化后的玉米、大豆經過粉碎后,顆粒大小一般不存在問題。其它的常用原料主要是玉米、豆粕,粉碎后顆粒大小對乳豬的消化、吸收有些影響。一般來講,乳仔豬咀嚼飼料能力強于生長肥育豬,無論玉米還是高粱,無論是粉碎還是擠壓破碎,顆粒大小都沒有影響仔豬生長速度,但是有試驗表明,大麥粒度為635微米時生長速度比768微米時提高5%,并改善了飼料利用率,說明粒度大小對仔豬生產性能的影響與原料的種類也有關系。粒度對營養物質消化吸收的影響也與機型和飼料品種之間的互作有關。目前研究結果表明,從各方面因素綜合考慮,顆粒在400微米~600微米是合適的。
若做粉料,要注意混合均勻性。研究表明,當仔豬飼料混合均勻度變異系數從106.5%降至28.4%時,平均日增重提高41%,飼料利用率提高18.52%,采食量提高18.33%.因此,斷奶仔豬飼料混合時間應達到4~6min,其變異系數按照我國配合飼料標準要求不大于10%,以保證飼料充分混合,營養成分分布均勻。所以,最好采取兩次粉碎工藝(配好混勻后,再粉碎一次),這樣,產品外表就像單一原料做的,也更加均勻了。
最近研究表明, 顆粒的糊化率對動物生產性能有著巨大的影響。有數據顯示,提高糊化率5%~10%,可使動物生產性能提高3%~5%,對乳豬料來講也有相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