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養豬的生產過程中,很多養豬專業戶由于缺乏科學的飼養管理和防疫滅病知識,經常走入誤區,這些是很值得注意的問題,農村養豬誤區主要有以下12種:
一、顆粒飼料加水
如今,顆粒飼料、粉料等多種配方飼料逐漸占領市場。配方飼料養豬雖好,但有些農民不懂或忽視科學飼喂方法,把兩種飼料用同一種方式飼喂。在顆粒飼料中加水攪拌成粥狀,使其營養成分受到破壞,營養價值降低。正確的方法是:用顆粒飼料喂豬,然后再喂水。
二、近親繁殖
一些養豬戶采用同窩豬繁殖和親子間繁殖。這種近親繁殖違反了生豬繁殖的原則,使豬種越來越退化,影響了豬的質量和經濟效益。
三、能使豬皮紅、毛亮的料就是好飼料
可以這么說,皮紅、毛亮是健康豬的表現。只要豬的生長發育正常,健康狀況良好,自然具備皮紅、毛亮這一指標。有些飼料廠利用人們這種誤區,在飼料里添加一些違禁藥品,使豬皮紅、毛亮。這樣的飼料是不可取的,吃這種飼料的豬產出的瘦肉也會給人類健康造成危害。
四、治病迷信安乃近
遇到豬食欲減少,豬體發熱,立即使用大劑量的安乃近注射液,認為豬只的體溫得以控制,其疾病可得治愈。而安乃近副作用較大,易引起豬過敏性休克,體溫急劇下降,可導致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
五、閹割、防疫一起進行
當前,一些養母豬的農戶很重視防疫,但忽視科學方法。一是為了省事,在給仔豬閹割,接著又打防疫針。這樣做容易使仔豬閹割的傷口難以愈合,防疫效果也會受到影響。二是母豬懷孕時打防疫針。母豬懷孕后對外界刺激特別敏感,防疫又屬于強刺激,打防疫針容易引起死胎或流產。所以母豬懷孕后最好不打防疫針,仔豬則應在閹割后10~15天再打防疫針。
六、仔豬過早或過晚斷奶
過早斷奶會引起仔豬生長發育停滯,形成僵豬。過晚斷奶會造成母豬繁殖周期延長,產仔窩數減少。一般仔豬的斷奶時間在45~50日齡時較適合。
七、糞便越黑消化越好
真正區分消化質量的指標,應該看豬的排糞量與糞便的形狀。正常消化的豬每天排糞3~4次,形狀光滑圓潤,軟硬適中。而糞便的顏色由飼料的品種結構和飼料所含的微量元素及藥物所決定。人們所說的糞便黑只不過是飼料中的硫酸銅含量高所致。
八、飼料營養不全面
有些農戶養豬不是根據豬只不同的生長階段的需要配制日糧,而是有啥喂啥,使飼料利用率降低,出欄時間延長。
九、凡是瘦肉型豬就能多賣錢
有句話叫“真正的瘦肉型豬,也能喂成大肥豬”。瘦肉型豬價格高在哪里?主要是出肉率和瘦肉率高。而瘦肉的生成是由高蛋白飼料轉化來的,如果不按照瘦肉型豬的營養指標去配料和飼喂,瘦型豬也不可能長更多的瘦肉。有人為了省錢總是提前降低濃縮料比例,也就是讓小豬吃中豬的料,中豬又吃大豬的料;飼養上又隨便喂非全價料,“稀湯養大肚兒”,把肚子撐得很大,這樣的豬是不會賣好價的。
十、孕豬患病不用藥
一些養豬戶認為,豬懷孕后,即使患病也不可以用藥治療,否則易導致母豬死胎流產,這種觀點往往導致懷孕母豬染病后延誤治療造成損失。孕豬發病后應立即請獸醫診治,用藥時應請專業獸醫進行指導。
十一、重視治豬病,輕視防豬病
有些養豬戶預防用藥意識差,防疫觀念淡薄,幾乎不用消毒藥,僅打豬瘟、丹毒、仔豬副傷寒3種防疫針。結果,經常導致其他疫病發生,不僅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還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因此,應該堅持“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重視消毒、免疫,尤其要增加細小病毒、大腸桿菌、偽狂犬病、乙型腦炎、傳染性胸膜肺炎等免疫項目,以降低豬的發病率。
十二、賣的豬體重越大越合算
賺錢的多少除受飼料成本和活體價格兩大因素影響之外,最重要的是料肉比的高低,這是硬指標。豬的體重越小,料肉比越低。其順序為:小豬2.4:1、中豬2.8:1、大豬3.2:1。如果豬體重在90千克左右,它的平均料肉比大約為3.0:1。各種資料表明,豬體重超過100千克時它的料肉比已達到4.5:1。這時再不出售,它每天的消費將接近或超過體重增長所帶來的效益,這時的利潤相當低,所以要根據飼料和生豬價位確定適宜的出欄體重,一般控制到90~100千克左右出欄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