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群、防堆。
分群要掌握適宜的飼養密度、防止鴨群“打堆”。要做到白天、黑夜逐群檢查,用手把雛鴨操動4~5次,防止有雛鴨堆疊而造成上面凍、中間熱、下面壓。在自溫育雛時,尤其要控制鴨群密度,一般在第1周,直徑35~40厘米的筐或折圈中養15只左右,以后逐漸減為養10只左右。給溫育雛時,每平方米面積養雛鴨數為1~5日齡25只、6~10日齡20~25只、11~15日齡15~12只、15日齡后為10~8只,每群以100~150只為好。
2.保溫保濕。
由于天氣比較寒冷,需要給雛鴨加溫。l~5日齡為27℃~30℃,6~l0日齡在25℃~26℃,11~20日齡為20℃~24℃,21日齡以后為l7℃~20℃。
3.看鴨施溫。
溫度低時,雛鴨靠近熱源,打堆,站立不臥,身體發抖,縮成團,不時發出尖叫聲,這時要加溫;相反,如雛鵝遠離熱源,張口氣喘,背部羽毛潮濕,飲水頻繁時要降低溫度;溫度適宜時,雛鴨分布均勻,安靜無聲,羽毛平整光亮,食欲旺盛。育雛時還須注意夜間、陰天溫度應高些;白天中午、晴天應低些;小群應高些,大群應低些;弱雛應高些,強雛應低些。除溫度外,還要掌握好濕度,一般前10天相對濕度保持在65%~75%,11日齡后保持在60%~65%。
4.正確處理保溫與通風透氣的關系。
如果強調鴨舍保溫而忽視通風透氣,極易導致舍內空氣污濁,病菌大量滋生。鴨長時間吸入二氧化碳、氨氣等有害氣體及生長在病菌滋生的環境,往往高發大腸桿菌病、慢性呼吸道病等。
5.及早飲水。
第一次飲水的時間一般在出殼后24小時左右,當雛鴨絨毛干爽并能行走自如,有啄食腳指和墊料的現象時進行。水要清潔,最好在水中加入少量葡萄糖或維生素。可以用盆盛水,將雛鴨的喙按入水盆,讓其飲水,調教幾次,雛鴨就會飲水。為防止消化道疾病的發生,可以用0.05%高錳酸鉀溶液作為飲水。此后,鴨舍內水源要備足,保證雛鴨隨時可喝到水,但切記育雛室內要保持干燥,濕度不要太大。
6.適時開食。
雛鴨在首次飲水后,表現有伸頸張口等啄食行為即可開食。開食的育雛料要用水噴濕,用手攥飼料其自然散落為宜,具體方法是把飼料撒在塑料布上,供雛鴨自由采食。對不會采食的雛鴨,把料放在其嘴邊、誘其采食,經數次調教,即會吃食。開食后鴨舍內食源要備足,保證雛鴨隨時采食。
7.減少應激。
鴨對外界環境的變化十分敏感。因此,對鴨喂料、加水、打掃衛生、清理糞便等都要有一定的時間和順序,固定飼養員。工作時動作要輕緩,嚴禁陌生人和其他動物進入鴨舍。若外界發生強烈的聲響,如鞭炮聲、風的呼嘯聲等,飼養員要及時進入鴨舍,給鴨營造一種“主人就在身邊”的安全氛圍。也可在鴨飼料或飲水中加入適量多種維生素或其他抗應激的藥物。
8.加強衛生管理。
圈舍要常清掃,墊草要勤換勤曬,料槽每周用堿水刷1次,防止蟲、鼠、蠅的繁殖和蔓延。
9.疫病防治。
初春時節飼養雛鴨,應當搞好疫病的防治工作。
一是要搞好衛生。在進場口設立消毒池。鴨舍要定期翻換墊料,每天清掃內外場地糞便,沖洗育雛用具。飼養員進出要換鞋,盡量不要用其他飼養場的工具,如果用也要先進行嚴格的消毒處理。鴨舍外圍也要經常清理消毒,不要堆放垃圾、鴨糞,門口撒石灰粉。
二是要建立消毒制度。鴨舍內要定期用刺激性小的消毒液按說明劑量帶鴨消毒。鴨場門口每7~10天用3%的熱火堿水噴灑消毒1次,鴨舍內一般每周噴霧消毒1次。每批鴨群出售或宰殺后要進行徹底消毒。
三是要做好疫苗接種和藥物防治。在育雛、育成階段,要及時做好疫苗的免疫工作,防止疾病的發生。育雛階段重點防治病毒性肝炎及傳染性漿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