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產地與分布
丹麥紅牛屬乳肉兼用品種,原產于丹麥的默恩、西蘭及洛蘭等島嶼。我國在陜西省關中地區、在甘肅慶陽市、寧夏、吉林、遼寧瓦房店市、河南等省區均有分布。
2、外貌特征
丹麥紅牛體格大,體軀深、長,胸寬,胸骨向前凸出,有明顯的垂皮,背腰平直。背長、腰寬,尻寬平,四肢結實。乳房大、發育勻稱,乳頭長8~10厘米。常見有背線稍凹,后軀隆起的個體。全身肌肉發育中等。皮膚薄、有彈性。被毛為紅色或深紅色,公牛一般毛色較深,還能見到腹部和乳房部有白斑的個體。鼻鏡為瓦灰色至深褐色。
3、品種性能
成年牛活重,公牛為1000~1300公斤,母牛為650公斤;體高相應為148厘米和132厘米。犢牛初生重為40公斤。12月齡牛活重,公牛為450公斤,母牛為250公斤,24月齡相應為720公斤和425公斤。丹麥紅牛產肉性能好,屠宰率一般為54%。在用精料肥育下,12~16月齡的小公牛,平均日增重為1010克,屠宰率為57%,胴體中肉占72%(其余脂肪占12%,骨占16%);22~26月齡的去勢小公牛,平均日增重為640克,屠宰率為56%,胴體中肌肉占65%(其余脂肪占17%,骨占18%)。犢牛哺乳期平均日增重為1020克。產乳性能,1985~1986年丹麥紅牛有產乳記錄的母牛8.35萬頭,平均產乳量為6275千克,乳脂率為4.17%。1989~1990年平均產乳量6712千克,乳脂率4.31%,乳蛋白質為3.49%。最高終生產乳量10萬千克以上。西蘭島的一農場有一頭母牛年產乳量為12468千克,乳脂率為4.54%。在我國飼養條件下,305天產奶量5?400千克,乳脂率4.21%,最高個體達7000千克。丹麥紅牛肉用性能亦好,屠宰率一般為54%。在肥育期,12~16月齡的小公牛,平均日增重達1010克,屠宰率為57%。
4、綜合評價
我國于1984年首次引入30多頭丹麥紅牛,分別飼養于吉林省畜牧獸醫研究所和原西北農業大學,主要用于改良延邊牛、秦川牛和復州牛,雜一代普遍表現適應性強、耐粗飼、好養、生長發育快、初生重大,同時雜一代牛乳房發育好,產奶量高,深受群眾歡迎。1990年原福建農學院從陜西省引用丹麥紅牛凍精雜交改良福建閩南黃牛,同樣取得上述明顯的改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