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一:
雞病毒性關節炎又叫病毒性腱鞘炎,是由雞呼腸孤病毒引起的足部關節腫脹、腱鞘發炎,繼而使腓腸肌腱斷裂的一種傳染病,以肉雞多發。
在急性發病雞群,死亡、生長停滯、飼料利用率低、屠宰率下降及淘汰病雞均為造成損失的重要原因。因此,本病對養禽業有重大的經濟意義。
概述二:
病毒性關節炎也稱病毒性腱鞘炎,是由雞呼腸弧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病,以侵害關節滑膜、腱鞘、關節軟骨和心肌為特征,多發生于肉雞。本病僅發生于雞,分布于美國、歐洲各國及日本,造成雞群死亡、生長停滯、飲料利用率降低,給養雞業造成重大損失。
二 病因
雞呼腸弧病毒與其他呼腸弧病毒相似,對外界環境抵抗力較強,但70%乙醇、0.5%的有機碘可使其滅活。
1病原特性
雞病毒性關節炎的病原是呼腸孤病毒。病毒為無囊膜、呈20面體對稱的雙層結構。衣殼的直徑約70—75納米。病毒的基因組為可分段的雙鏈RNA。在感染細胞的胞漿內呈晶格狀排列。
病毒對乙醚不敏感,對pH3.0有抵抗力。對熱穩定,能耐受60℃8—10小時,56C22~24小時,4C3年以上, —63度10年以上。2%來蘇爾、3%福爾馬林等有抵抗力,70%乙醇和0。5%有機碘可滅活病毒。
病毒可在雞胚卵黃囊內或絨毛尿囊膜上以及2~6周齡雞的原代雞腎細胞培養物內生長。在感染的原代雞腎細胞和雞胚絨毛尿囊膜細胞內經常可看到呼腸孤病毒的特征性胞漿包涵體。在病變關節的滑膜細胞內尚未發現過包涵體。此外,病毒還可以在雞胚腎細胞、肺細胞、成纖維細胞、幼齡地鼠腎細胞和鴨胚成纖維細胞中進行繁殖。含病毒的病料經卵黃接種雞胚時,經5~7天出現雞胚死亡,表現全身出血、胚體萎縮,肝腫大,脾腫大且有壞死灶;經尿囊膜接種時,可在尿囊膜上形成小的壞死斑。
本病毒的唯一宿主是雞。
2.病料的采取
以無菌棉拭子由脛跗關節或脛股關節收集滑液,或將有水腫的滑膜用營養肉湯或細胞培養營養液制成10%懸液,也可取脾臟制備懸液,把處理好的病料放—20℃保存備用。
3.病原分離培養
(1)雞胚接種 病毒能在發育雞胚的卵黃囊內、絨毛尿囊膜上增殖,初次分離選用卵黃囊內接種。所用雞胚應是SP,F胚或。來自無呼腸孤病毒感染的雞群。將病料0.2毫升侮胚接種于5—7日齡雞胚的卵黃囊內,35.5℃恒溫孵化,雞胚于接種后3~5天死亡,胚體出血,內臟器官充血或出血。存活胚發育不良,肝、脾、心臟腫大,并含有壞死灶。
雞胚于絨毛尿囊膜接種后7—8天內死亡,在絨毛尿囊膜出現痘斑及產生胞漿包涵體。但雞胚死亡率不穩定。
(2)細胞培養 呼腸孤病毒能在多種細胞(如原代雞胚細胞、腎、肝、肺、巨噬細胞、綠猴腎、兔腎等細胞)上生長。以2~6周齡原代雞腎細胞或肝細胞培養物為最合適。雞腎細胞在接種病毒24~48小時后形成合胞體,脫落后形成多核巨細胞,在細胞單層上留下空斑。在感染細胞內可見到嗜酸性或嗜堿性胞漿包涵體。
(3)致病性檢查 由于呼腸孤病毒普遍存在于禽體內,所以分離到病毒尚不能證明其就是臨床疾病。還需測定病毒的致病性,方法是:應用上述分離的毒株給1日齡或2周齡易感雛雞做足墊內接種,24~96小時后足墊腫脹,可蔓延到跗關節和跖上,逐漸出現跛行等癥狀,則表明分離物具有致病力。
(4)病毒的耐熱性測定 將上述分離毒株置于60℃作用1、2、4小時,然后對雞胚卵黃囊或2周齡雛雞接種,如仍保留病毒活性,說明該分離毒株耐熱。
必要時可以用已知雞病毒性關節炎陽性血清對分離毒株做病毒中和試驗或瓊脂擴散試驗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