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家禽生理解剖結構特殊:雞、鴨、鵝、鵪鶉、鴿子等各自具有生理解剖結構特點:與哺乳動物相比,家禽肺小且連接許多氣囊,而這些氣囊又與體內各部位相通,因此,凡經空氣傳播的病原都可經呼吸道傳遍全身,呈全身性感染,病情顯得特別嚴重;家禽的胸、腹腔沒有橫隔膜,因此胸腔感染容易傳到腹腔,腹腔感染容易傳到胸腔;家禽不具有胎盤屏障,在禽蛋形成時,身體內的病原微生物容易進入蛋中;家禽的生殖孔、排泄孔都開口于泄殖腔,因此,禽蛋容易被含有病原微生物的糞便污染,而構成傳染;家禽的淋巴系統發育不完全,故家禽的淋巴屏障功能較差,病原容易進入體內,并易在體內擴散。
(2) 水禽、野禽在疾病流行中起重要作用:如水禽(鴨、鵝)、野禽(鴿子和野鳥)禽流感、新城疫可以傳染給雞等。
(3) 病毒性病原體增加、毒力變異:隨著國際間及地區間的家禽及其產品頻繁調運,使新的疫病傳人我國或在不同地區流行。此外,在疫病流行過程中病原體發生變異,有的毒力減弱,加之動物具有部分免疫力,因此出現了一些非典型病例;有的毒力增強,出現強毒株,如傳染性法氏囊病,危害嚴重。
(4)細菌性病原體產生耐藥性:細菌性疾病越來越嚴重、越來越復雜的原因之一就是大量濫用抗生素和磺胺類藥物。許多養禽戶在禽群發病時濫施藥物,導致細菌產生耐藥性,并且抗藥性越來越強。此外,飼料廠長期使用抗菌藥物作飼料添加劑,在一定程度上對抗藥菌株起到了篩選作用。
(5) 防疫意識不強,免疫程序紊亂:實踐中發現有些養殖場或農戶防疫意識不強,對所養的家禽不予防疫。有的則進行了初免,而二免、三免則不免或不按時免疫。此外防疫人員責任心不強、疫苗質量不好、疫苗保管、使用不當、疫苗品種不能滿足生產所需等等,都不利于禽病防制。而且更多的人認為只要接種了疫苗就萬事大吉,既不做免疫監測,更不再將防治這些疾病當作一回事,其后果自然可想而知,這種觀念上的錯誤甚至根深蒂固,禍患無窮。
(6)缺乏綜合性防疫措施:生產實踐中只注意預防接種,而忽略了其它的防疫措施,殊不知,其它的防疫措施尤其是消毒工作,在某種情況下,顯得比預防接種更為重要。因為禽場經過多批次的飼養,病原微生物污染非常普遍,甚至有的還十分嚴重,如不加強綜合性防疫措施,后果是不堪設想的。如個別禽場有的批次死亡率高達70%—80%,損失達十幾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