雛番鴨細小病毒病俗稱“番鴨三周病”,是由細小病毒引起雛番鴨的一種急傳染病。其病理變化特征是纖維素性浮膜性腸炎,胰臟呈點狀壞死。本病最早于1985年在中國福建發現,隨后于1989年在廣東也分離到致病毒株。在國外,如日本和法國等亦有報道,但多數文獻未將本病與番鴨感染小鵝瘟病毒作明確區分。目前,本病已成為危害番鴨群的主要傳染病,常引起雛番鴨的大批死亡。
病原特點 雛番鴨細小病毒病的病原在各種理化特性、生物學特性上基本與小鵝瘟病毒相同,其不同點在于本病病毒初次分離更易適應鴨胚,尤其是番鴨胚,而小鵝瘟病毒在初次分離時更適應于鵝胚。雛番鴨細小病毒只引起雛番鴨發病,不能引起雛鵝發病,而小鵝瘟病毒既可引起小鵝發病,也可引起雛番鴨發病。另外,兩者抗原性具有一定差異,核酸序列同源性在85%以上。
流行特點 主要發生于3周齡以內的雛番鴨,成年番鴨隱性帶毒,但近年發病的最大日齡有增大的趨向,臨床見有30-40 日齡番鴨群發病的情況。除番鴨以外的其他品種鴨未見有類似疾病。本病易與雛番鴨感染小鵝瘟合并發生,在臨床上常難以區別。
病理變化 本病最早于3日齡開始發病,其癥狀是病鴨表現沉郁,廢食,喘氣,下痢,脫水,消瘦,衰竭,迅速死亡,病程1-2天,死亡率達到50%以上。 耐過鴨成為僵鴨,發生骨鈣沉著不良,長骨脆弱易折,羽毛易折斷或脫落后遺癥。
診斷措施 根據發病日齡、特征癥狀與病理變化可作出初步診斷。需要區別雛番鴨感染雛番鴨細小病毒與感染小鵝瘟病毒時,必須對兩種病毒作 RFLPS - PCR 分析或其他分子生物學試驗。
防治方法 加強育雛期的飼養管理與清潔消毒,注意保溫,保持棚舍干爽清潔及合理進行免疫接種是控制本病的有效方法。目前,可供使用的疫苗及其應用方法為:
雛番鴨細小病毒病:小鵝瘟二聯弱毒疫苗,主要用于雛番鴨,經皮下注射1-2頭份/只;雛番鴨細小病毒毒:小鵝瘟二聯油乳滅活苗,主要用于種鴨產蛋前和產蛋中期的免疫,以使其后代雛鴨獲得天然被動免疫力,經肌肉注射1-1.5 毫升/只。另外,對雛番鴨還可使用雛番鴨細小病毒病:小鵝瘟高免卵黃抗體或雛番鴨細小病毒病:小鵝瘟高免血清進行被動免疫預防,或在發病時作治療。另外,對發病雛鴨群,在注射高免卵黃抗體或高免血清的同時,適當使用一些抗生素控制某些細菌的合并感染或繼發感染也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