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瘟是由鴨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敗血性傳染病。因有些病鴨頭頸部腫大,故俗稱“大頭瘟”。目前世界上還沒有治療鴨瘟的有效辦法,只能用接種疫苗或喂一些藥物進行預防。
流行特點不同年齡、品種和性別的鴨,都容易感染鴨瘟病毒,但發病率、病程及死亡率卻有差異。在流行期,以成年鴨發病率較高,產蛋母鴨發病率、死亡率均高,1月齡以下的雛鴨發病較少。
病鴨和康復不久的鴨,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健康鴨群與病鴨在一起放牧,或是經過流行疫區,都能引起感染。被病鴨排泄物沾污的用具和運輸工具也是傳播鴨瘟的媒介。本病的傳染途徑,主要通過消化道感染。
本病的發生無明顯的季節性,四季均有。但在夏、秋季流行最嚴重。
癥狀潛伏期2天--5天。體溫42℃--43℃,精神萎靡,食欲減退,口渴喜飲水,兩腳發軟,羽毛松亂,翅膀下垂,行動遲緩。嚴重者伏地不能行走,強行驅趕時則兩翅撲地而走。病鴨不愿下水。排綠色或灰綠色稀便,肛門周圍羽毛沾有稀糞,有時泄殖腔發生水腫。眼瞼腫脹、流淚,分泌漿液或膿性黏液,眼結膜充血。鼻孔分泌物增多,有稀薄或黏稠的液體流出。呼吸困難,叫聲嘶啞無力。部分病鴨頭、頸部腫大。產蛋母鴨群在死亡高峰期間,產蛋率下降30%--40%。
病的后期體溫下降,病鴨極度衰竭而死亡。病程一般為3天--4天。死亡率達90%以上。預后不良,個別轉為慢性,生長緩慢、消瘦、角膜混濁或角膜潰瘍。
剖檢可見食道、泄殖腔黏膜有充血、出血和偽膜性壞死,膽囊腫大,皮下膠樣浸潤,腺胃出血,肝臟有出血斑點,肝表面和切面有針尖大至小米粒大的灰白色壞死斑點。
預防加強飼養管理,堅持自繁自養,如需引進,應做好預防注射,隔離觀察2周,證明健康后才混入鴨群。
做好衛生消毒工作,對鴨舍、用具和運動場地定時清掃和消毒,消滅蚊、蠅、鼠、麻雀等傳染媒介。
發現病鴨立即隔離,并對全群緊急進行預防注射。屠宰的病鴨應高溫處理,內臟須焚燒,羽毛消毒后方可運出。一切被病鴨污染的場舍、器具徹底消毒,并閑置1個月--2個月后再使用。
對雛鴨免疫注射鴨瘟弱毒疫苗,每只0.2毫升。成年鴨每年定期注射鴨瘟弱毒疫苗1次--2次,胸肌注射,每只0.5毫升。
中草藥預防取大麥1000克在鐵鍋里炒,趁熱裝入洗凈揩干的木桶或陶缸(缽)內,再宰殺兔子一只取鮮血均勻拌和熱麥,待麥不燙手時喂鴨。對拒食的鴨,可用手輕捉鴨體,掰開鴨嘴,慢慢適量填喂,喂后24小時禁止下水,也禁止飲水。白兔血防治白色羽毛鴨;灰褐色或麻兔血防治麻鴨、花鴨、黑鴨。只需喂一次,防效可達90%以上。
將鴿糞用溫水浸泡調成糊狀,摻入米飯(鴿糞占3--5%),早晚各喂1次,連喂3天。
黃苓80克、黃柏15克、千子50克、大黃20克、銀花藤100克、白頭翁100克、龍膽草100克、茵陳45克、板藍根90克、甘草10克,車前草、陳皮做藥引(100只鴨的用量)。1:30--1:40的大蒜汁拌米(即1份大蒜舂爛后拌30份--40份大米)喂鴨,可較好地預防鴨瘟。
用少量大蒜、苦白、雄黃舂爛對菜油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