犢牛腹瀉是當前奶牛多發病之一,也是嚴重危害奶牛生產,給畜牧業帶來較大經濟損失的疾病。該病主要癥狀為腹瀉,由于腸蠕動亢進,腸內吸收不全或吸收困難,致使腸內容物與多量水分被排出體外,糞便呈稀湯或水樣,很快脫水、酸中毒,死亡較快。
犢牛腹瀉病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犢牛自身體質和飼養管理兩大因素。犢牛消化機能不健全或由于初生犢牛初乳飲喂較晚,喂量少,使犢牛獲得的母源抗體不足,造成犢牛免疫力低下;飼養管理差及環境突變也易使犢牛出現腹瀉,如犢牛群密度過大、通風不良、衛生條件不好、牛場消毒不嚴格,喂奶不“定時、定量、定人”、奶汁變質、氣溫驟變、陰雨潮濕、犢牛活動場地泥濘等。
該病的特點是發病率高,發病急,死亡率高,各種西藥治療效果較差。為此筆者采用中醫中草藥方法治療犢牛傳染性腹瀉 38 例,治愈 35 例,治愈率高達 92.1% 。報道如下,供同行借鑒。
1 癥狀
發病初期體溫 39.2 ~ 40.0 ℃ ,隨病情惡化,體溫升高至 40.1 ~ 40.5 ℃ ,脈搏 115 次 / 分以上,排出黏稠淡黃色或綠色惡臭糞便,隨后急劇水瀉不止,糞便中含小凝乳碎塊。病情加重后排帶有血絲深灰色、淡黃色粘糊樣和泡沫狀糞,精神不振,腹痛,鼻鏡干燥,口腔發干,口腔黏膜潮紅,喜臥,嚴重脫水,眼窩下陷,脈虛弱而無力,四肢及全身發涼。耐過的病畜恢復很慢,發育遲緩,常繼發關節炎、肺炎、喘息癥等。
2 治療
2.1 中藥
方一:馬尾連 10g ,黃柏 10g ,黃芩 10g ,茯苓 10g ,白芍 10g ,地榆 10g ,豬苓 10g ,車前子 10g ,米殼 10g ,神曲 10g ,麥芽 10g ,山楂 10g ,石榴皮 10g ,黨參 10g ,當歸 10g ,黃芪 10g ,熟地 10g ,甘草 10g 。水煎日服 2~3 次。
方二:黃柏 10g ,黃芩 10g ,葛根 10g ,黃連 10g ,茯苓 10g ,白芍 10g ,地榆 10g ,蒼術 10g ,山楂 10g ,石榴皮 10g ,黨參 10g ,黃芪 10g ,熟地 10g ,甘草 10g 。水煎,日灌服 2 ~ 3 次。
2.2 成年母牛在臨產前 20 天肌肉注射亞硒酸鈉 VE20ml , VA25000 單位, VD2500 單位;犢牛肌肉注射亞硒酸鈉 VE5ml , VA2500 單位, VD2500 單位;根據臨床癥狀,脫水時應靜脈注射 5% 葡萄糖鹽水和 5% 碳酸氫鈉,以補液解毒,抑菌強心。
3 典型病例
3.1 病犢牛精神沉郁,被毛粗亂,體溫 39.8 ℃ ,呼吸 35 次 / 分鐘,心跳 105 次 / 分鐘,脈搏 125 次 / 分,糞便中有少量纖維性粘液性物質。隨病情發展,病犢牛開始排黑色稀便,并帶有血液。
3.2 病犢牛在 5 日齡時發生,患病犢牛初期表現體溫升高至 41.5 ℃ ,精神沉郁,四肢無力,心跳加快,脈搏 126 次 / 分,腸音高亢,糞便中有未消化的乳凝塊及飼料,糞便惡臭。
3.3 犢牛病情較嚴重,體溫 40.0 ℃ ,心跳 106 次 / 分鐘,脈搏 115 次 / 分,后期病犢體質虛弱,身體消瘦,糞便成水樣,黃灰色或綠色,關節腫脹、發熱、疼痛而臥地。
3.4 在胎糞排出后 8 小時開始排出黃色水樣糞便,水樣便中混有氣沫和未消化的凝乳塊,散發酸臭腥味,后期糞便有時混有黏液及血液,尾巴和后肢被稀便所污染,一晝夜排糞次數達 13 次之多。病犢食欲減退,喜臥嗜睡。鼻鏡干燥,呼吸加快。
3.5 病犢體溫 39.9 ℃ ,脈搏 120 次 / 分,排綠色惡臭糞便,精神不振、腹痛、鼻鏡干燥、口腔黏膜潮紅,頭低耳耷,喜臥,眼窩深陷,脫水,口腔干,四肢及全身發涼。
犢牛腹瀉病例全部采用中草藥(方一或方二)治療, 38 例中 35 例痊愈, 3 例死亡,治愈率高達 92.1% 。
4 預防
4.1 產前對牛舍、牛欄、牛床、運動場和環境用 5% 福爾馬林徹底消毒。給懷孕期的母牛注射用當地流行的致病性大腸桿菌株制成的菌苗,能有效地控制犢牛病腹瀉的發生。對妊娠后期母牛要供應充足的蛋白質和富含維生素、微量元素的飼料。加強妊娠母牛和犢牛的飼養管理,注意牛舍干燥和清潔衛生;母牛臨產時用溫肥皂水洗去乳房周圍污物,再用淡鹽水洗凈擦干。
4.2 防止犢牛受潮和寒風侵襲,避免亂飲臟水,以減少病原菌的入侵機會。犢牛出生后應盡早哺足初乳,增強犢牛抗病能力。一旦發現病犢牛要加強護理,立即隔離治療。
4.3 犢牛出生后 1 小時內須喂足初乳,連喂 5 ~ 7 天,以獲得免疫抗體,并且定時喂、定奶量、定飼養員;嚴格執行預防措施,降低發病率;注意觀察精神、食欲、糞便變化;嚴格消毒、嚴禁喂變質奶,飲水中加入 0.01% 高錳酸鉀。犢牛舍要陽光充足,通風良好,早晚清除糞尿,每天更換褥草和適當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