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 :本病又名鵪鶉病。由腸道梭菌引起,腸道梭菌為革蘭氏陽性大桿菌,單個菌,多形態,呈桿狀或稍彎,兩端鈍圓,菌體近端見芽胞,有周鞭毛,無莢膜。本菌耐熱耐低溫。一般消毒藥不易將其殺滅。
流行特點 : 自然感染見于雞、火雞、鴿、野雞、松雞,以鵪鶉最易感;6~12周齡的肉雞,4~12周齡的雞、鵪鶉,以及3~8周齡的火雞也多發病。病禽和帶菌禽是傳染源,健康禽采食被污染的飼料、飲水、墊料后經消化道感染。蒼蠅也是傳播媒介。飼養管理不善等可誘發本病。本病可繼發于其他傳染病。
病原 :本病又名鵪鶉病。由腸道梭菌引起,腸道梭菌為革蘭氏陽性大桿菌,單個菌,多形態,呈桿狀或稍彎,兩端鈍圓,菌體近端見芽胞,有周鞭毛,無莢膜。本菌耐熱耐低溫。一般消毒藥不易將其殺滅。
流行特點 : 自然感染見于雞、火雞、鴿、野雞、松雞,以鵪鶉最易感;6~12周齡的肉雞,4~12周齡的雞、鵪鶉,以及3~8周齡的火雞也多發病。病禽和帶菌禽是傳染源,健康禽采食被污染的飼料、飲水、墊料后經消化道感染。蒼蠅也是傳播媒介。飼養管理不善等可誘發本病。本病可繼發于其他傳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