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大學畢業了好幾年的人在一家公司干了幾年一直得不到發展,領導對他的評價是做事情不夠主動,工作能力欠缺,而這位員工卻有不同的看法,他說:我的性格是相對內向型的,但是我不認為我沒有可塑性,在我在這家公司工作的幾年中,幾乎沒有一個領導來指點我該怎樣更好的工作,出了錯則大加指責,這讓我沒有一點積極性,也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那么我們說難道管理者不重視員工的培養嗎?那倒不是。很多管理者還是很重視梯隊培養的,但是我們見得最多的培養方式大多式放牧式的,就是你想學我就培養你,你不夠主動那就是你自己的事的,怪不得我不培養你了,在這樣的思維下,員工得到培養更多是靠員工自身的努力,而非管理者的主動,這有什么問呢???難道這不是正常的嗎???
是的,這似乎沒什么不正常的,很多很多的領導就是這樣做的,因為我們都有一個風向標,我們的前一任就是這樣對待我的,而我也會延續他的風格,我也不覺得這有什么問題,我想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我們習慣延續管理風格或者抄襲別人(歐美、日臺企業的),而缺乏自己的,因而也就看不到我們身上需要去改進的地方了。
但是,各位,我們是管理者,我們的職責告訴我們培養員工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職責,而非附屬的,那么也就是說我們在這個事情上為什么就不能主動出擊,而要被動培養呢(等人家的表現呢)?主動出擊?如何出擊?這確實是個問題!
我一向認為員工表現不好身為管理者同樣要負責任,因為您負有教導的責任,而我們也都知道員工大部分都是好的(真正差勁的員工是我們人為制造出來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夠主動地去教導每一位員工(因材施教),每一位員工都可以得到相應的成長,為什么不呢?我們的員工沒有人會拒絕成長,只要方向目標正確,他們會配合您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在某家公司有這么兩個團隊,A團隊的主管對員工的管理放任自流,有事就讓員工做,沒事也不怎么管員工,也從不主動教導員工如何更好的做事,有一次我們問及A團隊中有幾位入職近一年的員工在這一年里學了什么東西,有什么收獲的時候,A團隊的員工想了好久竟然不知道怎么說。而B團隊同樣也有幾位新員工,但是在B團隊主管的有計劃的教導下,他們逐步了解崗位的工作流程,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幾位新員工都能夠承擔起代理主管的職責了。我們也了解到這兩個團隊的員工就學歷和能力而言,A團隊的員工似乎還要強些,但是為什么A團隊的員工工作懶散,而B團隊的員工卻能在短短的時間內成長起來?是員工的因素?還是管理者的因素?
有人說,做管理者這個也要負責,那個也要負責,那豈不是太累?!可以理解有這樣的想法的人,因為好不容易才做到管理者,我們都希望可以安安逸逸的坐在辦公室,都不希望整天要去教員工如何做為什么做,那樣確實挺累的,但是我想這只是前面累和持續累的差異而已,當我們的員工表現不那么好的時候,我們管理者要去幫他們擦屁股,累不?而我們的員工如果都成長起來了,可以承擔作為管理者的一部分責任,那么我們是不是會更輕松?而且培養員工作為管理者的一種職責,難道我們就只要權利而不需要去完成我們的義務?有一個管理者跟我說其實培養員工也可以做的很輕松的,因為我們每個人的直屬下屬并不太多,我們只要抓好直屬下屬的培養就好了,因為我們培養好他們,然后讓他們培養他們的直屬下屬,說的太好了!!!
當然,說到要培養員工,沒有誰會持不同意見,畢竟這是任何管理者都會考慮的,問題是如何培養?怎樣才能更好的培養?
我想我們可以制定《培養計劃》,有計劃地培養員工。有一位主管制訂了多達近百項《員工培養計劃》,而且每個項目都具有時限,要求在某個時間內完成,然后指定一位該項目的責任人,要求項目指導人按照日程安排教導新員工,然后主管不定期抽查確認是否實施,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員工的培養可視化,也不會因為員工的不夠主動而放棄培養,這樣員工也非常清楚在某個階段他需要學什么,既有方向也有目標,這種培養更具實效性。
當然,以上的方法也僅僅是其中的一種,在方式上沒有對錯,只有根據實際的條件得到實際的應用那就是好方法。
我們經常說我們在員工培養上花了很多心思和力氣,但是收效甚微,那么我們是不是反思下我們的方法會否還有改進的空間?或許當我們潛下心來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一種新的管理創新思維也就由此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