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關身份時,產品那點利益不值一提
人有時并不是受利益驅動的。
比如,人人都知道抽煙有害健康,但能戒煙的人卻很少。如果你僅僅用肺氣腫、肺癌來嚇唬年輕抽煙者,是沒有用的,在雄性荷爾蒙的慫恿下,越是危險的事他越要干!因為抽煙者想要的是冒險、勇猛的形象,很多年輕的抽煙者并不是因為煙癮,而是為了扮酷。所以萬寶路豪邁的牛仔形象,不知道把多少青少年導入歧途。
所以戒煙廣告,要從打擊抽煙者的自尊入手,想方設法讓他看到自己抽煙的形象一點也不帥,而是很糟糕,才能真正扭轉他們抽煙的念頭。否則,僅僅靠圍堵、批評、禁煙,不但無助于幫助他們戒煙,反而還會更加撩撥他們抽煙的沖動。
寶馬車的駕馭感比奔馳更卓越,但未來一定是奔馳大行其道。為什么?因為寶馬太迷戀于汽車技術層面的駕馭快感,而完全忽視了那些飛揚跋扈的玩車耍酷族給公眾造成的丑惡形象。相反,穩重的奔馳更多地定位在“坐車的人”,這種從容不迫的態度就決定了奔馳較少出事。
寶馬在自己的品牌形象上如果一再墮落,我想它的駕馭快感再強,也會遭到修養較高的顧客拒絕——覺得寶馬太暴發戶了,不想與暴發戶們為伍。
這方面李維斯(Levi\'s)就做得非常好。在澳洲李維斯的廣告里,公然諷刺那些大腹便便挺著啤酒肚的中年人穿李維斯,嘲弄這些人最好別穿李維斯。為何放著生意不做?很明顯,李維斯深深懂得,自己的核心顧客關注自己的身份,他們不愿意與中年人穿一條褲子。
一位女同事買了一件時髦的T恤,當她看到一位身材變形的老太太也穿著同樣的T恤時,她回家就扔掉了!
你能理解人們對自己的身份是何等的敏感和維護,你產品那點利益不值一提!
哈雷機車曾經是一部很失敗的摩托車,因為它的發動機嗓門特別大,這一點決定了美國的摩托車無論如何也不能與日本的本田、雅馬哈相提并論。然而聰明又討巧的美國人,將身份賦予哈雷,實現了化腐朽為神奇,于是哈雷大嗓門的發動機成了雄性的代稱,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在汽車大行其道的今天,我們越來越難以看到本田、雅馬哈的大型摩托車了,相反我們依然能在街頭看到,不少扎著頭巾、戴著墨鏡、打著耳釘的“哈雷太子”,怒吼著自己的座駕從我們身邊絕塵而去。
很多人想不明白,這樣一輛哈雷完全可以抵得上一輛普通汽車的價錢,為什么他們不買一輛功能更多、遮風擋雨的汽車,而買了一個笨重粗野的哈雷?
因為很多時候,直接的產品利益與我們的身份認同比起來,簡直不值一提。哈雷不只賣機車,還賣哈雷機車手套、皮褲、墨鏡、頭巾服飾類等,甚至經常性地組織俱樂部,不定期拉練哈雷機車隊伍。哈雷已經不是在賣機車,而是在經營文化,讓“太子”們對自己的身份認同不孤獨。
又小又丑的甲殼蟲汽車為何能在講究排場的美國賣火呢?我想最重要的一個因素還是身份,汽車商賦予了甲殼蟲一個樸實、含蓄、有責任心的形象。
兩年前去馬來西亞。按人均收入,馬來西亞應該不亞于中國,但我們發現馬來西亞極少有較昂貴的汽車,到處盛行小排量的自產車,偶爾看到豐田就算是富翁的座駕了。為什么?因為伊斯蘭國家的民眾認同的是自己的宗族身份,他們樂于融入這種群體,而不是計較于汽車的具體性能比較。
為何低排量汽車在中國這么難賣呢?因為這是一個極愛面子的民族,多數時間買車并不是基于功能需要和現實需要,而是基于面子需要。比如,自己的朋友或者鄰居買了,相比之下讓自己覺得沒面子,看到這種虛榮心作祟的購買行為普遍存在,所以聰明的汽車商會把汽車造得看起來“很貴”,而實際上沒那么貴,這類車最討好。
按常理來說,我們是個人均資源很少的國家,我們更應該推崇低排量車,而為了推動低排量車的銷售,國家竟然寄希望于減免低排量汽車的購車稅。其實這是個笨辦法,最好的辦法是提高低排量車人群的自我身份肯定,肯定他們是有文化素養,有社會責任感,而不是錢多少。
奇瑞QQ賣可愛、賣時尚都沒有錯,但后來開始賣空間大了,想跟金杯、五菱榮光走一樣的套路,簡直是瘋了!你干脆就直接告訴消費者,“如果你是個貪便宜的主兒,錢不夠,還想買汽車,還想空間大,就買QQ吧!”賣空間大、賣便宜,
就是間接侮辱消費者。
在關注產品之前,他為何鄙視你
為何“減肥產品”成了“瘦身產品”?
你知道嗎?有些產品從一出生就起了一個不諳世事的名字,注定了這個產品很難售出。
“減肥”,這個名字本身就是錯的,因為你影射產品的使用者是個“胖子”,所以現在都識趣地改叫“瘦身”了。
“瘦身”適合更多人,因為其潛臺詞是:“你并不胖,但你照樣可以瘦身,為了更美嘛!”
這樣就回避了對方的身份。事實上,人對自己的身份經常是很不確定,畢竟,高矮胖瘦都是相對而言的。而從客觀標準來說,對方可能并不是個胖子,但你提出“減肥”的概念給他,你就認定他是個胖子,而他恰恰又不愿意面對這個身份,所以他不爽,所以你的商品就很難賣。
性藥怎么賣?你不能說,這個治療陽痿有奇效,對方一定會罵,“你才性無能呢”!你得訴求增進夫妻感情,回避對方的身份,或者訴求吃了你的東西讓他更威猛,去滿足他的身份需求。
如果你的產品名稱或者功能里有對人身份的否定,盡管你不是故意的,但消費者會認為你有所指、在諷刺他,就可能激起他的不悅。
謹記對方的身份,不然,你就會在一邊介紹你的產品,一邊又在傷害你的顧客。
請按身份入座
聰明的售貨員不會問你“你到底買不買”,而是會問你“你是多買點還是少買點”。別小瞧這個小技巧,其背后隱藏著兩種身份:
第一種問法的潛臺詞是:“你到底是不是我們的顧客”。
這樣容易激起對方的反應是:“你竟然懷疑我的身份?我為何非要成為你的顧客!”
第二種問法的潛臺詞是:“我是把你當成我們的顧客看的,你不多少買點,你好意思嗎?”而對方出于對自己身份的肯定,一般拉不下臉來,就會乖乖就范。
有時候,對方的身份的確沒什么好說的,但你可以辯證地看待對方的身份,描述成對方可以接受的方式。比如:“肥胖”可以說成“富態”,“蠢笨”可以說成“誠實”,當對方欣然認同自己時,就是接受商品的開始。
案例一:“理性的選擇!”
汽車消費已經遠遠不是基本的交通功能了,汽車消費帶有明顯的身份特征,有錢人基本都開奔馳、寶馬之類,你開著幾萬塊錢的捷達,到了奔馳、寶馬跟前,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捷達車該怎么賣?賣自己的油耗低?性價比高?皮實?這都是窮人的邏輯,你越是談這些話題,就越是在印證你窮人的身份和習氣,所以捷達不能再訴求這些性價比的東西。
捷達所要訴求的是肯定購買者的身份,窮人可以從另外的角度來詮釋世界,窮人有窮人的世界觀和生活邏輯。在窮人眼里,那些富人是浪費的、可恥的、不夠精明的,所以窮人認定自己更務實、更精明、更理性,這種更理性的身份是可以與那些奢侈者相抗衡的,你可以開著你的捷達從寶馬跟前飄過,輕蔑地罵著對方可恥并且車技很爛。
捷達回避了買車人的窮人身份,這就是對消費者身份的洞察。捷達找回的是購買者的自信,而不是產品怎樣!
案例二:“成功人士的選擇”
沒有人知道自己是否成功,成功只是相對而言的。瘋子可能會認為自己很成功,而李嘉誠可能認為自己并不是很成功,成功只是個心理感受問題。若用這個“高帽子”扣殺消費者,只怕消費者躲得更快,沒有幾個人敢戴這樣的高帽子。
廣東人喜歡稱呼顧客為“靚女”或“靚仔”,每每被人稱為“靚仔”,我打內心里都會說對方在恭維我,我甚至把這種稱呼視為禮貌用語。但是,不排除有很多自我感覺良好的人,一旦他接過了這頂高帽子戴上,就很容易開始接受商品。于是,這種“靚女”和“靚仔”的稱呼在廣東很泛濫,如同瘋狂掃射的機關槍,總會有掃上的目標。
消費者需要的不是他真實的身份,而是他愿意看到的身份。
當你稱呼愛因斯坦是偉大的科學家時,他可能面無表情;當你說他是不錯的小提琴手時,他一定像個孩子一樣開心,因為他下了很大工夫拉小提琴,而琴技卻很糟。
當你夸索羅斯是金融奇才時,他可能懷疑你別有意圖;當你說他是哲學家時,他一定欣然接受你的馬屁。
商家所扮演的,不是一面客觀真實的鏡子,而是一面“哈哈鏡”,讓消費者看到那個“自我”后會開心地笑,你就成功了大半!
想方設法幫助消費者識別自己的身份,或者把你的商品對應上消費者某種身份,這就是對號入座營銷的第一個要訣。
【編后語】
“對號入座”系列將解讀:
你的定位為何總是錯位?
假設讓你賣藥,你會怎么賣?
如果你拿著藥向人兜售說:“我的藥是祖家傳秘方、純中藥制劑”等等,對方一定會罵你,“你才有病呢!”
成功賣藥有兩個前提:先弄明白對方是什么病,然后讓對方確認自己有病。所以,賣藥的功夫在“望聞問切”上和讓人信服上,不在藥上。
這就是“對號入座”營銷!關鍵點在“問診”的“對號”上,而不在“抓藥”的“入座”上,而傳統營銷的迷失就在于本末倒置,把焦點放在了“抓藥”的“入座”上。
如圖所示:傳統的營銷(右半部分),關注的焦點是產品,商家的努力方向是和消費者就某商品“達成一致的認知”,當商家所認同的商品價值跟消費者達成一致時,消費者就可能達成購買,這就是菲利普·科特勒所贊賞的對營銷的定義:“價值的傳遞。”很精確很簡明,但這是一個不完整的營銷概念,充其量也只能完成我們所說的“入座”問題。
我們看到左邊部分,這是我們一直強調的所謂“幫消費者識別自己”的部分,商家與消費者的焦點不再是商品,而是消費者自己。人們需要一個鏡子來判別自己,而企業要做的就是適時出現的鏡子。
當商家與消費者對“消費者自身”有個統一認識后,消費者知道自己是誰,知道了自己的身份、狀態、情景、行為,不用你再兜售,他自然就知道了自己需要什么產品,這就如同醫生已經幫患者確診了是哪種具體病癥,患者自己都會“抓藥”。
最完整的“對號入座”,是商家與消費者在產品和消費者自身兩個方面達成共識,“對號”和“入座”問題都解決了,才是最圓滿的營銷方法。
“對號入座”系列要實現的結果是:
如果你是“某身份”,那么首選“某品牌”吧!
如果你在“某狀態”,那么首選“某品牌”吧!
如果你想“某行為”,那么首選“某品牌”吧!
如果你在“某情景”,那么首選“某品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