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的實踐證明:麻羽肉用種鴨育雛期、育成期不必選用肉用仔鴨系列飼料。使用按照國家生長鴨配合飼料營養成分配制的飼料,鴨的補償生長作用可使用種鴨在開產時達到前者的體重水平,并在以后表現出毫不遜色的產蛋成績。某些外國標準以高蛋白高能量飼料來促進雛鴨快速生長(常德的養鴨戶稱“催肥”),到育成期又來限制飼養(常德的養鴨戶稱“減肥”),我們實在沒有必要跟著多此一舉。
近年來,粵、桂、贛、閩的肉用雛鴨料占據了我省不少的份額,普遍都是粗蛋白質18%的,或者標鑒上標明是≥19%,實測值是18.3%-18.5%。少一個百分點的粗蛋白質,就要減少30-40元/t的飼料成本,這就是個不小的優勢了。而且雛鴨長得比用粗蛋白質≥19%的飼料喂出來的還要好,養鴨戶趨之若鶩。不是嗎?胡艷在《蛋白質水平對0-21日齡肉用麻鴨生產性能的影響》(湖南飼料2005年2期)一文中證實,采食18%蛋白質水平組增重不但不比20%粗蛋白組低,反而有所提高,表明18%蛋白質水平已能滿足0-21日齡肉用麻鴨的營養需要。
選用生長鴨配合飼料系列飼喂肉用種鴨的育雛期,可以大大減輕育成期限制飼養的壓力,更可降低飼養成本,降低鴨糞便中過多的氮素對環境的污染。開產期脫肛母鴨大大減少,產蛋期不表現早衰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