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溫度、濕度和密度。適宜的溫度是養好雛雞的關鍵,一般雛雞溫度要求是:1~3日齡為34℃~35℃,4~7日齡為32℃~33℃,7日齡后每周降2℃~3℃,直到20℃為止。在實際生產中,關鍵是看雞施溫,以舍內雛雞散開,三五成群,或單個躺臥,伸腿舒頸,呈舒適活潑狀態為宜。如果雛雞靠近熱源,扎堆,站立不臥,身體發抖,采食減少,不時發出尖銳的叫聲,有時擁擠下面的雛雞,以致窒息死亡,則為溫度過低;如果雛雞遠離熱源,撐翅伸脖,張口氣喘,飲水頻繁,采食量減少,則為溫度過高。其次,雞舍內要保持適宜的濕度。一般要求第一周齡相對濕度為70~75%,第二周齡下降到65%,從第三周齡開始,盡量保持在55~60%。如濕度過高,病原微生物容易在其飼養環境中存活,誘發球蟲病、曲霉菌病等;如濕度過低,雞舍內干燥,雞體內水分散失,雛雞絨毛發脆,腳趾干癟,食欲不振,雛雞易受寒氣侵襲,患呼吸道疾病。改善的辦法是在舍內四周墻壁和走道上噴灑少量水,或在火爐上面放上水盆蒸發水分,以達到調節濕度的目的。此外,還要注意雛雞群的密度。雛雞飼養密度必須根據品種、季節、性別、雞舍結構、通風條件和飼養方式等靈活掌握。通常地面平養雛雞1~2周齡為每平方米30只~40只,3~4周齡25只~30只。密度過大,不但舍內空氣不好,影響雛雞發育,而且雞群擠在一起搶食,體重發育不均,還易發生啄癖,密度過小,雞舍利用率低,成本高。因此,在雞群飼養密度不合適時應及時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