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豬腹瀉是引起仔豬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給養豬業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是擺在獸醫工作者和養豬經營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仔豬腹瀉是許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包括:環境、飼養管理、傳染性病原等。對仔豬腹瀉的控制要采取綜合性措施,即改善飼養管理、免疫接種、藥物防治等,應根據各豬場實際情況,采取相應措施,才能取得效果。
一、哺乳仔豬的生理特點
一生長發育快,物質代謝旺盛。仔豬出生時一般體重只有1—1·5公斤左右,10日齡時體重增加可達出生時2倍以上,30日齡為5—6倍。仔豬的迅猛生長,是以物質代謝旺盛為基礎的。因此,仔豬對營養物質的需要,不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的要求都高,仔豬的培育應及早供給全價配合飼料。
二消化器官發育快,消化機能不完善。仔豬的消化器官在出生時雖已形成,但結構及機能尚不完善。初生仔豬消化器官容積小,哺乳期至60天齡時迅速發育和增大。其中胃增大約50—60倍。小腸長度約增加5倍,容積增大50—60倍。大腸長度增加4—5倍,容積增大40—50倍。
仔豬出生時即有唾液分泌,但唾液淀粉酶的活性低,以后逐漸增加,2—3周齡達到高峰,然后又有所下降。斷奶后趨于穩定。
初生仔豬胃和神經系統之間的機能聯系還沒有完全建立,缺乏反射期的胃液分泌。一般在45天后才出現胃液分泌反射期。在組成上,胃液缺乏游離鹽酸,20天齡開始才有少量出現,以后隨日齡逐漸增加,60天齡時胃液鹽酸才接近成年豬水平。
由于仔豬消化器官生長發育迅速,對疫病抵抗力弱。胃液中又缺乏鹽酸,不能殺死隨飼料和飲水進入胃內的細菌。因此,在這個時期,仔豬易患胃腸疾病,導致腹瀉。
三大腦皮層發育不完全,調節體溫的能力差。豬是恒溫動物,一般通過自身的調節而保持體溫基本不變。初生仔豬由于大腦皮層發育不完全,調節體溫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很差。仔豬由于被毛稀疏,皮下脂肪少,限制了物理調節體溫的作用。因此,對仔豬應做好防寒、保溫工作。
四缺乏先天免疫力,容易得病。免疫球蛋白是一種大分子的γ—球蛋白,由于豬胚胎構造復雜,限制了母體抗體通過血液傳給胎兒,因此,仔豬出生后,缺乏先天免疫力。只有吃到初乳后,從初乳中得到母源抗體,獲得被動免疫。所以,初生仔豬必須吃初乳。
二、仔豬胃內消化的特征
仔豬出生后消化器官和消化機能的發育,還要經歷一段時間,才能達到成熟和完善的程度。同成年豬比較,仔豬胃內的消化具有一些突出的特點。
一哺乳仔豬胃液分泌量。夜間大于白天,這說明夜間的哺乳強度大于白天。隨著日齡增長,到斷奶時白天和夜間的胃液分泌量幾乎相等,然后逐漸過渡到成年豬的分泌趨勢,即白天的分泌量大于夜間。
二初生仔豬的胃酸。初生仔豬的胃液中不含游離的鹽酸,或僅有少量,產生后即被胃液中和。到一月齡前后,仔豬胃酸才顯示出殺菌功能,但此時酸度仍然較低,直至兩個半月齡時,胃酸才達到成年豬水平。仔豬下痢是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在病因分析中,應考慮仔豬缺乏胃酸的問題。
三仔豬胃液中的酶。凝乳酶活性很強,將一份胃液與五份乳汁相混合,不到10秒鐘就可使乳汁凝固。仔豬胃液中胃蛋白酶作用很弱,即使胃液中含有此種酶,也因胃酸不足而不能發揮其消化作用。仔豬對蛋白質的消化主要是依靠小腸中胰蛋白酶來完成。
四母乳的消化。仔豬一出生對母豬乳汁中各種成分就具有很強的消化能力,消化率幾乎達100%。但是仔豬對牛乳中各種成分的消化率低。例如,6 —10天齡的仔豬,對牛乳的消化率是:蛋白質96%;脂肪95%;糖98%。由此可見,豬乳是仔豬最適宜的食品。當母豬缺奶時,首先考慮的是尋找“奶媽豬”寄養,不要輕易地用牛乳或其他代乳品來替代豬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