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村養雞目前在一般生產條件下,每只蛋雞年產蛋約15~16千克,料蛋比2.7∶1左右,死淘率超過20%,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潛力。如果依靠先進的技術和嚴格的管理,適當增加飼養規模(農戶養雞以5000~20000只為宜),仍有很大的發展余地。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雞蛋的品質要求將會越來越高,與之相矛盾的是產蛋基地與消費主體城市之間運輸距離較長,城市居民很難吃到鮮蛋,所以在流通環節上,養雞戶應組成緊密合作的團體,加快周轉,以提高市場競爭能力。
農村小群體大規模飼養的模式及技術急需改進,應突出以下幾個方面:
1.合理布局,改善飼養條件。農村養雞投資有限,飼養條件相對簡陋,不能滿足雞只對環境條件的合理要求,這是目前農村養雞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應該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盡量提高飼養條件,以獲得更好的生產效益。盡量減少人雞混居的狀況,在村外修建雞舍,利用農作物形成隔離帶,減少疫病的發生和傳染。
2.集中育雛,加強疫病控制。農戶養雞往往是雛雞、育成雞、產蛋雞集中飼養,對隔離防疫不能保證,為此建議能集中育雛,將雛雞飼養與成雞飼養分開,實行全進全出。現在農村養雞,由于疫苗的廣泛使用和雞場對病毒性疾病的高抗體監測,病毒性疾病發生已減少,相反,細菌性疾病的危害卻越來越大,應特別引起注意,保證環境衛生,合理用藥,不要濫用抗菌素。
3.飼料運用應規范化、科學化。目前,農戶養雞為了節約飼養成本,充分利用本地區糧食資源,大多自己配料,多年使用同一飼料配方,或自己進行調整,造成了飼料配合不全價或營養物質的不平衡;另外,養殖戶對大宗原料的品質無法控制,對一些少量或微量添加的原料不能準確把握,造成了原料浪費且使雞群的生產水平降低,損失較大,建議選用質量過關且價格合理的全價配合飼料或預混飼料,不要在飼料中隨意添加藥物,保證飼料的衛生,謹防霉變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