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原
又名消化道真菌病、霉菌性口炎、鵝口瘡。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禽類上消化道真菌 病。該菌在自然界廣泛存在,健康畜禽的口腔、上呼吸道和腸道等處寄居。屬類酵母菌。病雞的糞便中含多量病菌。該菌對外界環境及消毒藥有很強的抵抗力。
二、流行特點
本病在火雞、雞、鴨、鴿、鵪鶉和觀賞鳥中均可發生,火雞較易感,雛禽比成禽易感。病禽和帶菌禽是傳染源。雛鴿經帶菌親鴿的“鴿乳”而傳染。鴿群發病常與毛滴蟲并發。該病發生與衛生、飼料、環境有關。本病可通過被污染的飲水和霉變飼料傳播,亦能經污染蛋殼傳播,主要經消化道感染。在潮濕季節,特別是我國南方的雨季,本病的發生較常見。高密度飼養,霉變料,氣候潮濕,維生素缺乏等可促進本病發生。本病病程一般為5~15天。6周齡以前的幼禽發生本病時,死亡率可高達75%。
三、主要癥狀
急性暴發的禽常無任何癥狀即死。病雞減食或停食。精神萎頓,羽毛松亂。眼瞼和口腔出現痂皮病變,散在大小不一的灰白色丘疹,繼而擴大成片,高出皮膚表面凹凸不平。口腔粘膜形成干酪樣,吞咽困難,下痢呈灰白色。嗉囊脹滿而松軟,壓之有痛感,有酸臭氣體或液體排出。1周左右即死。
雛火雞發病精神萎頓,食欲減退,伸頸甩頭,張嘴呼吸,部分有下痢。發病率和死亡率逐日增高。
病鴿的口腔、咽部粘膜充血,有白色斑點,且分泌物稍多且粘稠。口氣微臭帶酒糟味。渴感強,飲水增多。少數引起軟嗉癥,嗉囊脹滿,軟而無收縮力。食欲廢絕,咳嗽,眼炎,排墨綠色稀糞,病后1周左右死亡。一般可康復,成為無癥帶菌雞。
病雛鴨有群居一起,精神不振,呼吸急促,伸頸張口,呈喘氣狀,叫聲嘶啞,抽搐而死。
四、剖檢特征
口腔和咽喉部有灰白色或淡黃色潰瘍灶,食道有干酪樣假膜。嗉囊增厚,有一層灰白色斑塊狀假膜覆蓋,呈典型“毛巾樣”,假膜下壞死或潰瘍。部分病禽腺胃粘膜腫脹、出血和潰瘍,肌胃角膜下有小出血斑。胸、腹氣囊混濁,常有淡黃色粟粒狀結節。
雛鴨有氣囊混濁和肺出血。腎腫大蒼白。
五、實驗室診斷
病料鏡檢:刮取食管分泌物物或嗉囊粘膜制成壓片,在600倍顯微鏡下弱光檢查,見橢圓形有核孢子,呈芝麻大小,革蘭氏染色陽性,并可見邊緣暗褐,中間透明,一束束短小枝樣菌絲和卵圓形芽生孢子,是酵母狀的真菌,又名白色假絲酵母。
取病料(心、肝、脾和小腸粘膜)接處沙堡勞瓊脂平板上,經37℃培養24小時后,形成2~4毫米大小、奶油色、凸起的圓形菌落,菌落表面濕潤,光滑閃光,邊緣整齊,不透明,較粘稠略帶酒釀味。涂片鏡檢見到兩端鈍圓或卵圓形的菌體,菌體粗大,呈桿狀酵母樣芽生,菌體呈單個散在。本菌革蘭氏染色陽性,有些芽生孢子著色不均,用乳酸酚棉藍真菌染色法,芽生孢子和厚膜孢子為深天藍色,厚膜孢子的膜和菌絲不著色,老菌絲有隔膜。
動物接種:用96小時肉湯培養物1毫升,頸部皮下注射家兔1只,2周后接種部位有炎癥,殺后見腎和心有局部膿腫;自炎癥部取小塊組織接種沙堡勞瓊脂培養基上,經培養分離到白色念珠菌可確診。
六、防制要點
(1)改善衛生條件,減少應激因素,加強飼養管理。防止飼料霉變。
(2)種蛋孵化前用消毒藥浸洗消毒。墊料要干燥,定期更換。
(3)制霉菌素每千克料加50~100萬單位(預防量減半),連用1~3周,或每只每次20萬單位,每天2次,連喂7天;克霉唑混飼,每100只雞每次用藥1克,每天用藥2次,連用3~5天;硫酸銅混飲,按0.05~0.07%比例混入水中,自由飲用3~5天。對口腔粘膜潰瘍病灶,涂敷碘甘油或紫藥水。嗉囊可灌入4~6毫升的2%硼酸液消毒。鴿群與毛滴蟲并發感染,防治毛滴蟲用達美素(二甲基硝基咪唑),以0.05%溶液飲水,連用7天,或用1:1500碘液供鴿連飲10天。也可用萬古霉素、兩性霉素B等控制霉菌藥物治療本病。或有0.025%雷佛諾爾液代替飲水,連用4~7天。
(4)多種抗菌藥物長期應用,可引起腸道菌群嚴重失調,正常代謝發生障礙,原來受抑制的某些病菌可大量繁殖,真菌病亦在其中,應引起用藥者的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