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對待豬要像對待人一樣,豬才能給你高的回報。人都要改善居住環境,為何不把豬的環境也搞好一點呢,要從保溫、設施方面去改變養豬環境。
首先是解決斷奶仔豬的保暖。把所有的保育舍都改為水暖保溫,有些豬場保育豬成活率99%以上,一頭母豬年提供商品豬23頭多。環境上的改變帶來了直接的效益。
其次是母豬定位欄。從福利角度講,母豬定位欄不符合福利養豬的要求,由于建舍時定位欄已建好了,因此只有在原有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改善母豬的環境。把母豬定位欄架高,一是通風,二是防止潮濕。窗臺應與豬臥睡區平臺水平,或者比豬臥睡區平臺稍低。這點對于通風很重要。現在很多豬場窗戶設在高處,窗臺和人的頭部水平,這其實是給人通風而不是給豬通風,因為豬舍內外存在溫差,有溫差就會有對流,有對流就會有風,所以很涼爽。
以豬為本,豬是生產力,是給我們賺錢的,你對豬不好,豬怎么會給我們高的回報呢?人要跟著豬轉而不能豬跟著人轉。人要配合豬的習慣,而不是豬配合人的習慣:不要試圖去改變豬的習性,即使你能改變這頭豬,那么下一頭豬呢?因此,首先要尊重豬的習性,圍繞豬的習性從設施上去解決問題。
例如,豬喜歡在門那里排糞尿,不管門是設在中間還是側面,就滿足它的習性,在門那里做了一小塊漏縫地板,減輕了飼養員的工作量,也不用改變豬的生活習性。還有就是保育舍的食槽每欄設有12~13個,這也是因為豬的習性。因為斷奶后的仔豬仍然保有以前的習性:母豬哺乳時一同吃奶,吃完奶后又一同休息,所以斷奶后一同進食一同休息的習性也保留了下來。如果食槽不夠,有的豬吃食,有的豬吃不到,當先吃食的豬吃飽休息時,即使沒吃到食的豬也會跟著休息。保證每頭小豬都能同時進食就可能做到仔豬斷奶后幾乎不掉膘,整齊度高。
養好豬,飲水是很大的關鍵。有人認為水比飼料更重要,尤其對仔豬、母豬。很多豬場母豬便秘的問題很嚴重,大多是由于缺水造成的,一是食槽喝水不方便,二是給水時機不對。現在的母豬變得很懶惰,若采食完后飼養員仍還沒有給水或給水不及時,睡下后它就不會再起來喝水了,除非它渴得不能忍受了,豬很長時間處于缺水狀態。
每個豬吃料的習慣并不一樣,有的豬習慣吃濕料,把料銜到水槽里拌濕后再吃,有的母豬習慣吃干料,吃完料后再喝水,有的則吃幾口料喝一口水再吃料,因此可按照豬的這個習性設計食槽,對產房的哺乳母豬,則把飲水器安裝在食槽內,水料同槽,維持它自己調節飼料干濕度的習性。哺乳母豬采食量是一個大問題,若能滿足它的習性,工作就會簡單得多。
要讓員工從內心接受“人要跟著豬轉而不是豬跟著人轉”的理念,并且主動執行它那就是獎金制度。首先有一個保底工資,然后是獎金。要求1頭母豬一年至少提供19頭仔豬,每增加1頭仔豬則獎勵飼養員10元錢。與效益掛鉤,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以豬為本,對人更應實行人性化管理,以人為本。員工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工作時間,沒有固定的上下班規定,鼓勵員工用自己的智慧養豬,豬養好了就是最高的境界,給予員工充分的自由。養殖不同于其他行業,對個人的要求很高,如果你把時間定得過死,晚上下班后就絕對沒有人進豬舍。
養豬要從小的細節上去解決大的問題:人要跟著豬轉而不是豬跟著人轉,要尊重豬的習性,以豬為本,對豬投入一分,就會有兩分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