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母豬冬季繁殖管理工作,提高其產仔成活率,是實現母豬高產高效的關鍵所在。多年來,很多養殖場戶,在冬季母豬的繁殖飼養過程中,由于技術及設施水平較低,使產仔率及成活率受到嚴重影響。
加強妊娠后期管理,提高仔豬初生重
研究表明,胚胎到妊娠80d以后,才開始迅速發育,至110d完全成熟。而初生重的大小,直接關系著仔豬生后的成活率及生長,即人們所說的:初生重差一兩,斷乳重差500g,出欄重差5kg。所以,為了促進胎兒快速發育,提高初生重,保證母豬泌乳期的營養儲備,在母豬妊娠80d后,需要增加飼料的質與量。原料選擇上要重點考慮富含鈣質、蛋白質及脂肪的飼料。熟制大豆是母豬飼糧成分的最佳選擇,既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又是脂肪供給的途徑。母豬日糧中添加脂肪,可提高其血漿中生酮物質的水平,并以葡萄糖分配效應的方式增加母豬代謝物,供胎兒的發育利用,同時增加胎兒的能量儲備,從而提高仔豬存活率。
控制舍內溫度,創造母仔舒適小環境
仔豬和哺乳母豬所要求的環境溫度是不同的,新生仔豬的最適溫度在32℃以上,而母豬的最適溫度在15℃~18℃之間。如果簡單地使舍溫升到30℃以上,雖然比較適應了仔豬的要求,但一方面加大了增溫保溫的費用開支,另一方面,給母豬的泌乳、采食也帶來了負面影響,同時也增加了舍內有害氣體含量。所以,如何形成母豬15℃~18℃氣候,仔豬30℃以上環境,且通風良好,光線充足,是做好母豬管理工作的重要舉措。在此方面,各地都摸索了不少經驗。有的給豬舍生火爐,有的在舍內通火墻、掛燈泡等,都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最適于農村應用的簡便而經濟的措施要數塑料大棚加仔豬保育箱式的方法為好。具體要求:豬舍盡可能坐北向南,采光性好,背風向陽。為了增加采光面積,大棚要有一定弧度,選擇無滴膜溫棚用塑料,在舍內較干燥方便的一角置保育箱。箱內面積80cm×80cm左右,箱內用250W~500W遠紅外線燈泡或紅外線取暖器供暖。以取暖器距地面高低而調節溫度,注意取暖器線路必須貼墻固定,以防母豬拱咬觸電。當舍內母豬存欄量少、體散熱少時,可適當用爐火添熱;舍內飼養量足時,可靠體散熱供暖。實踐證明,在華北地區舍飼15頭左右的產仔舍,僅靠完善的大棚塑料保暖,在無熱源補充情況下,單憑母豬自身熱量舍內溫度可維持在10℃~16℃范圍內,保育箱內溫度可調控在30℃以上。衡量仔豬溫度適宜度的方法:溫度適宜時,仔豬吃完奶后自動回到保育箱內,分散睡臥,不扎堆。溫度過高時,仔豬頭伸出保育箱外或擁擠在出口處。溫度過低時,仔豬重疊在熱源下,爭奪熱源直射位置。
適當應用激素制劑,誘發母豬白天產仔
生產實踐中,70%以上母豬在晚上產仔。晚上產仔,在管理上有許多困難,不少養殖戶因管理不善而導致仔豬傷殘過半現象時有發生。如果母豬能在白天產仔,既便于監控管理,又易于提高舍內溫度,對提高仔豬成活率有著明顯的作用。氯前列烯醇是前列腺素F2a類似物,具有強烈溶解黃體作用,同時興奮母畜子宮,舒張宮頸肌肉,對誘導母豬產仔成功率達95%以上。試驗證明,在早晨8∶00左右肌注此制劑0.05mg~0.1mg,可于第二天中午12時左右分娩,無明顯毒副作用。
及早控制常發疾病,確保母仔健康發育
產后惡露不盡,是母豬產后厭食或產后無乳綜合征的主要誘因之一預防和及早控制產道炎癥,是產仔母豬管理中的首要工作。
科學安排母豬飲食,提高泌乳量
母豬泌乳量的高低,是飼料質量與飲食方式共同作用的結果。對農村養殖場戶的調查表明,母豬產后粥樣喂比干濕喂效果要好,日喂4次比日喂2次效果好。一般原則如下:產后第二日開始增料,至5日齡時給到常量。在此之前切忌一次吃得過飽而傷胃,待其功能逐漸恢復后再行加料。日采食風干料量應大于4.5kg,以不浪費飼料為原則,日喂3次~4次,要盡可能提高母豬采食量。泌乳高峰期,采食量最好達到6kg以上,斷奶前2d~3d逐漸減少日喂量至3kg左右。泌乳期日糧中粗蛋白含量≥17%,賴氨酸≥0.85%,消化能≥3.2MJ/kg,若能添加4%左右的油脂,或10%的熟化大豆效果更好,可提高乳脂率。
適時斷乳,提高母豬年產窩數
母豬斷乳時間的遲早,直接影響著生產繁殖力的大小。但斷乳太早,易造成仔豬死亡率增高及生長發育緩慢等。斷乳過遲,又降低了母豬的繁殖力。所以,適宜的斷乳時間是調節養豬經濟效益的一個支點。在農村飼養實踐中,斷乳日齡的確定,最好根據出生時間與仔豬個體重來確定,要求30日齡以上,個體重應小于8kg。如果以上各項工作都比較扎實,一般35日齡即可實施斷乳。斷乳時務必趕母留仔,使仔豬在原圈過渡1周時間,再行轉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