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放線菌病常見于年齡較大的種豬,多發生于腹側,頸部,乳房的皮下,如不及時治療,腫塊會逐漸增大,數量也逐步增多,可影響種豬的生產性能。現將本人近期診治豬放線菌病的方法介紹如下。
一、臨床癥狀
本病以年齡在3歲以上的種豬為多見,在皮下形成檳榔大小或排球大小不等的球形腫塊,邊緣明顯,較硬實。個別可發生穿孔,并形成瘺管,常有乳黃色膿液排出。此病發于母豬乳房部位最常見,這與哺乳時仔豬咬傷乳房形成傷口有關。因為本病大多數是經傷口感染而發病。本人曾經從一頭母豬上手術分離四個直徑達12~20厘米的包膜完好的瘤狀腫塊。本病病程發展緩慢,常可終身帶病,使病豬體質下降,泌乳能力降低。
二、試驗室診斷
采少量濃汁,用清水稀釋,找出硫磺樣顆粒,洗凈,置于載玻片上,加入一滴15%氫氧化鉀溶液,覆蓋玻片用力擠壓后置顯微鏡下檢查,可見排列如放射狀的菌芝,也可用革蘭氏染色后鏡檢確診。
三、防治措施
預防本病主要措施是防止種豬皮膚損傷,引起傷口感染。欄舍不要有鐵刺等銳利性物,欄舍應定期消毒,仔豬應及時剪犬齒。
治療本病時,腫塊較小的病灶可在周圍分點注射10%碘仿乙醚,每點2~4ml,共4~6點。
腫塊有拳頭以上大的病灶宜采用外科手術摘除,若有瘺管要連同瘺管一并切除。用普魯卡因進行局部麻醉,切除時宜整體切,不要切開中心,防止濃汁流散。一般將腫塊與皮膚肌肉純性分離,注意結扎較大的血管,取出腫塊后將多余的皮膚剪除,內撒青霉素粉后縫合,碘酊消毒,搽魚石脂,10天后拆線。術后每天以碘酊消毒后再搽魚石脂,直到愈合。
如不采用摘除法,也可在腫塊部垂直切開,排除濃汁,用0.1%高錳酸鉀溶液清洗,后以5%碘酊紗布填充創腔,1~2天更換一次,紗布量逐日減少,讓肉芽長出,直至愈合。如結合使用青霉素和鏈霉素外周注射,效果更好。
四、體會
1、豬放線菌病的母豬宜在剛斷乳未懷孕時施行手術治療。
2、大腫塊摘除時,對皮膚修剪很重要,應以縫合后剛好拉緊為好。
3、乳豬及時剪齒,可預防或大大減少母豬乳房的放線菌病。
4、豬放線菌病往往是多菌感染,治療時應同時考慮對其他細菌的用藥,以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