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養豬業的高速發展,不少地方出現了來勢猛、傳染快、病程短、死亡率高的豬敗血型鏈球菌病,對養豬業的發展威脅很大。某豬場保育小豬從5月份起斷斷續續發生豬只似仔豬水腫病急性死亡病例,到10月份達到死亡高峰。經專家現場觀察及實驗室檢驗最終確診為仔豬敗血型鏈球菌病。
一、流行情況
該場實行全進全出方法,在仔豬25—30天齡一次性斷奶轉入保育舍。仔豬大小、強弱相差較大,當時保育豬剛好是存欄高峰,空欄不足一星期又要進下一批豬。斷奶豬養至10天左右開始發病,到14—19天達發病高峰,21天后基本停息,發病率大約為16%,最高峰時達19%—20%,病死率級高。
二、臨床癥狀
在表面健康生長肥壯的豬群,頭晚未見任何癥狀,但第二天早晨可見到個別豬只死亡,肥壯的仔豬死亡率高(注:晚上10天時巡察少發生,即意味著死亡多在下半夜),癥狀緩和的病例不論在白天夜晚都有發生。最急性發病病例,則病情發展較快,無論用藥與否多在1—2小時內死亡,眼瞼水腫(眼球怒張暴突)、步態不穩、軟癱、趴地或向前沖或轉圈運動,臥地時四肢劃動呈游泳狀,最后嘶叫一聲倒地而死亡(有個別死前天然孔流出暗紅色血液)、呼吸困難(個別張口呼吸),呼出氣帶有嗅味。廢食、厭飲水。體溫39·5℃—41℃左右,以40·3℃—40·7℃常見,在衰竭期往往在腹下、四肢下端、頸及耳呈紫紅色或出血性紅斑。
三、病理變化
最急性:尸體外表多正常,氣管和支氣管充血,腔內充滿白色或淡紅色泡沫,肺門淋巴結水腫,其余沒有特異變化。
急慢性:胸、腹及四肢下端呈紫紅色或有斑點狀出血,血凝固不良,全身淋巴結腫大、出血,尤以腹股溝淋巴結較為明顯,覆蓋一層膠凍樣物,有的切面有壞死,脾腫大,呈暗紅色或紫藍色,胰臟腫大,膽囊半壁個別水腫;有的小腸粘膜和胃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
四、診斷
因發病初期以最急性病例居多,豬只所表現的癥狀及病理變化都很似仔豬水腫病,故而一直被作為仔豬水腫病防制及治療,在斷奶前3天每頭仔豬注2頭份仔豬水腫苗,斷奶后在料內拌亞硒酸鈉維生素E粉及抗菌藥物,但收效甚微,經多次送發病的仔豬到華南農業大學解剖檢查及實驗室細菌檢驗,最終確診為仔豬敗血型鏈球菌病。
五、預防和控制
1、改變疫苗的免疫程序:在斷奶前3天每頭仔豬注射0·5頭份豬鏈球菌活苗(凍干苗),在斷奶后32天每頭仔豬再注射1·5頭份;經產母豬間隔4個月注一次(2頭份/天)。方法:按每頭份加入20%氫氧化鋁膠生理鹽水1毫升稀釋溶解,按需量皮下注射。
2、仔豬斷奶時,即按每噸料加入四環素250克,連續飼喂2周,后再按每噸料加入培氟沙星125克再飼喂2周。
3、把保育舍較大的仔豬提前一批次轉到育成舍,以便有兩星期的空欄消毒期。
4、對每批次的空欄用清洗機徹底沖洗干凈,噴灑4%NaOH溶液(內加少許CaO),墻壁再用30%CaO水噴灑,隔天把欄面再沖洗干凈,再噴1—2次酸類或氯制劑后再放豬。
5、每周安排在星期二、四下午用氣味較低的廣譜消毒劑交替應用對豬噴霧消毒。
6、對分娩舍斷奶的仔豬,過小、過弱,最小體重沒達到5·2公斤的實行寄養不再轉入保育舍,以緩沖保育舍的密度。
7、發現病豬挑出放到保育舍最后的一間欄治療(以減低帶菌機會),對無治療價值的病豬及認為帶菌母豬應及時淘汰。
六、治療
1、對病豬用冰針+青霉素+地塞米松+慶大霉素肌注,一日一次,連用3-5天。
2、對出現神經癥狀的豬除采用上藥外,另用艾絨炙山根、鎖口、肚口、百會穴位或者用青蒿散拌料預防治療,效果非常不錯。
七、小結與體會
1、此場的保育小豬經確診并采取上述措施后,到次年2月仔豬鏈球菌病逐漸得以控制。
2、飼養密度過高,欄舍空氣沒得到很好的流通,空欄消毒時間短易染發本病。
3、此場創辦較早,欄舍的設計與飼養存欄量不協調,造成存欄高峰時密度大,管理不善,易傳染發生本病。
4、豬場實行承包責任制,班組各自為政,認為哪一方面有利可圖就往哪方面發展,養母豬的為了趕胎次,增加產仔豬,就算個體比較弱小的仔豬都轉到保育舍,而養育成豬的又要挑選體格健壯、達到認可體重的才能轉到育成舍去,從而造成仔豬出不了群,導致密度過高,加上環境的惡劣,仔豬體弱,就更易感染此病。
5、對病豬治療意義不大,應以預防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