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腸毒血癥是綿羊、山羊(主要為綿羊)的一種急性致死性傳染病。臨床癥狀與羊快疫相似,故又稱“類快疫”。死后腎組織多半軟化,故還稱“軟腎病”。病原為D型魏氏梭菌。病菌經消化道感染,在胃腸內繁殖產生毒素而發病。
一、發病原因 1、羊只采食被病菌芽孢污染的飼料與飲水,芽孢進入腸道并繁殖進而產生大量毒素,高濃度的毒素改變了腸道通透性,毒素大量進入血液。引起全身毒血癥并損害與生命活動有關的神經元,發生休克而死。 2、過食。舍飼或放牧時間過長,牧草幼嫩豐茂都可能引起過食。 3、高蛋白飼料過多,降低了胃里的酸度,導致病原體生長繁殖增快。 4、吸收了大劑量的毒素。該菌是一種土壤菌,在動物體外形成芽孢,吸收毒素過量易發生本病。
二、流行特點 本病主要發生于綿羊,尤其1歲左右和肥胖的羊發病較多;山羊發病較少。 牧區常發生于春末至秋季,農區于夏收、秋收季節發生,多見于采食大量的多汁青飼料之后。雨季及氣候驟變和在低洼地區放牧以及缺乏運動,可促進本病發生,本病多呈散發。
三、臨床癥狀 羊腸毒血癥病程短,最急性的常在數小時內死亡,急性的2-3天死亡。 羔羊發病,常表現向空跳躍,跌倒在地后,痙攣,數分鐘內死亡。成年羊發病,一般行走緩慢無力,精神很差,數步后臥地不起,停止采食,呼吸加快,磨牙。病程稍長的,還表現有神經癥狀,頭向后傾或斜向一側。繼而排泄稀黑色混有粘液的糞便,有時也混有血液。倒地后頭向后仰,呈昏迷狀態而死亡。本病常無體溫變化。
四、病理剖檢 主要病變在腎臟和小腸。腎臟表面充血,實質松軟如泥,稍壓即碎爛。小腸充血、出血,甚至整個腸壁呈血紅色,有的還有潰瘍。 有的12582農村信息網腦組織呈液化性壞死;胸腔、腹腔和心包液體增多;腹膜、膈膜和腹肌有出血大斑點;心內、外膜也有出血小點。
五、防治方法
1、西藥療法 治療本病,西藥無理想的方法。一般采取強心、鎮靜、解毒等進行對癥治療,也可灌服10%石灰水,大羊200ml,小羊50-80ml,但收效甚微。
2、中藥療法 中藥黃連散內服可治療本病,效果顯著。現將黃連散的處方報告如下: 黃連10g、川芎2g、黃芩10g,石膏2g,地榆15g、訶子12g、當歸10g、生地12g、甘草3g、木通6g、白芍10g、烏梅5個。將上述中藥研成細末,開水沖服,病輕的服一劑,病重的服二至三劑,即可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