雛鴨絨毛稀少,體小嬌嫩,體溫調節(jié)能力差,消化機能不健全,對外界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和抗病力差,必須從以下幾方面加強管理,否則極易引起發(fā)病和死亡。
l.溫度。28℃~32℃最適宜,26℃以下雛鴨易擁擠扎堆,常因窒息而死。人工撥散雛鴨后,出汗多的很容易著涼感冒,人走后鴨群重新扎堆、出汗,如此反復,不僅感冒的雛鴨增多,而且雛鴨多次出汗后易引起啄毛,形成僵鴨。超過32℃,雛鴨即精神不振,吃食少,喝水多,體熱散發(fā)受阻,誘發(fā)疾病,長期高溫還可引起雛鴨大批死亡。雛鴨舍保溫應遵循以下原則:群小稍高,群大稍低;夜間稍高,白天稍低;弱雛稍高,壯雛稍低;冬季稍高,夏季稍低。一般情況下,0~7日齡的雛鴨舍溫在28℃左右,而后隨其日齡的增加每周下降2℃,但晝夜溫差不能超過2℃。
2.濕度。雛鴨舍要保持干燥清潔,相對濕度60%~70%最好,濕度超過80%,同時伴隨溫度不適時,雛鴨即出現(xiàn)精神不振,食欲減退、扎堆、呼吸困難、拉稀、絨毛松亂等癥狀,突出表現(xiàn)是啄毛,嚴重時雛鴨整個頭、頸和背部的絨毛全部被啄光,外觀好像用熱水燙過后拔凈了一樣。這樣的雛鴨大多發(fā)育不良,生活力、抗病力減弱,日后容易成為僵鴨。如遇低溫高濕,危害嚴重,雛鴨的體熱散失快,很容易著涼得病,而且飼料消耗增加。濕度如果低于50%,易引發(fā)雛鴨呼吸道疾病,且出現(xiàn)腳趾干癟、精神不振等輕度脫水癥狀。
3.飼養(yǎng)密度。舍內平地飼養(yǎng),第一周齡每平方米20~25只,網(wǎng)上平養(yǎng)密度可稍高些。密度過大,易造成雛鴨生長不均勻,還會出現(xiàn)呼吸道等疾病;密度過小,溫度不易掌握,圈舍利用率低,經(jīng)濟上不合算。雛鴨的飼養(yǎng)密度應隨日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同時也要依季節(jié)而定,冬季密度可適當大些。
4.分群。在雛鴨開水、開食前,應根據(jù)出雛時間遲早和體質強弱,進行第一次分群,給予不同的保溫制度和開水開食時間。開食后第二天,根據(jù)雛鴨采食情況,第二次分群,將不吃食或吃食量很少的雛鴨分出來另外喂食。育雛階段要定期按強弱、大小分群,及時淘汰病雛。健康雛鴨每群100~150羽為宜。
5.飼喂與飲水。雛鴨出殼后要保證在24小時內開水開食,雛鴨的胃腸容積小,消化能力差,要求飼料品質好、易消化。剛出殼的雛鴨機體含水分75%左右,若24小時內不給雛鴨飲水,就會因嚴重失水出現(xiàn)精神沉郁、兩翅下垂、嗜睡、眼球下陷、局部皮膚皺縮等癥狀。因此,對幼雛來說,及早供給清潔適溫的飲水比喂料更重要,而且要保證24小時有水。料槽的大小、高低要適宜,擺放位置要適當,保證每只雛鴨都能吃飽吃好。
6.有害氣體。雛鴨對育雛室內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氨氣、硫化氫等有害氣體十分敏感。有害氣體超標會使雛鴨出現(xiàn)精神沉郁、呼吸加快、食欲減退、羽毛松亂無光澤等癥伏。有害氣體繼續(xù)蓄積,雛鴨會出現(xiàn)眼角膜混濁、眼瞼水腫、流淚、流鼻涕,進而食欲廢絕,動作失調,最后仰頭、抽風、癱瘓而死。造成舍內有害氣體超標主要原因有室溫較高,通風不良,飼養(yǎng)密度過大,育雛舍潮濕,污穢的墊料和糞便等有機物沒有被及時清除,冬季用采暖爐取暖時舍內沒有安裝排煙道等。
7.擠壓和鼠害。溫度不適、裝運顛簸、不定時飼喂、密度過大等造成雛鴨應激擠壓致死,必須引起注意。鼠害不僅引起雛鴨死傷,還傳染疾病,危害其他畜禽,必須嚴加防范,要堵塞鼠洞,關閉門窗。
8.接種疫苗。由于購進的雛鴨缺乏母源抗體,購進后要及時接種鴨瘟弱毒凍干苗、鴨病毒性肝炎苗等。且要經(jīng)常打掃場地,更換墊料,保持育雛室清潔、干燥,每天清洗飼槽和飲水器,消毒育雛環(huán)境。
9.正確使用藥物。鴨群發(fā)病后要及時請正規(guī)動物醫(yī)院診治,將病健鴨分群飼養(yǎng),合理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