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養豬場中,部分養殖場因用藥策略不當而把小病搞成大病,把大病搞成疑難雜癥。如看到豬發熱,就使用退熱的藥物,頭一兩天往往一針見效,但過兩天后,再怎么打退熱藥,仍然沒有效果。如果此時再打針,就出現了所謂的“低溫癥”;一發現豬只腹瀉,便想方設法要盡快止瀉,一些獸藥廠家也為了迎合這部分客戶的需要,在治療腸道疾病的藥物制劑中加入抑制胃腸平滑肌蠕動的藥物如阿托品等,這樣做的結果是一針下去,痢止住了,但豬只仍然不吃,精神沉郁,全身發抖,于是繼續打針,結果病沒有好轉,卻發現肚子到一天天大了起來,出現腹部鼓脹,甚至出現腸毒血癥的表現。
有相當多的養殖戶,一看到豬有一點發熱,馬上使用安乃近、安基比林、雙氯芬酸鈉、對乙酰氨基酚等退熱藥物,甚至使用強度較大的氯丙嗪。這樣一來,頭一兩天往往一針見效,早上打針,中午即吃料,藥效過后,晚上又不吃,再打退熱藥才又吃。但過兩天后,再怎么打退熱藥,地塞米松,抗生素,仍然不吃,再打針,就出現了所謂的“低溫癥。”于是請來專家會診,最后還是回天乏術,損失慘重。
實際上,發熱是機體在疾病壓力下的一種病理性保護反應,是機體動員防御力量對抗病原入侵的一種方式。在體溫不太高,不嚴重危害生理過程的情況下,我們不要急于使用降體溫的藥物。在明確診斷,分析病因,針對病原體選用敏感抗菌藥物的基礎上,采取退熱措施,可以起到迅速緩解病情,標本兼治的作用。
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筆者認為,體溫在40℃~41℃時,可以不使用退熱藥物,或僅使用既能增強生理機能,增強體質,又能增進食欲、緩和降體溫的藥物——牛磺酸類產品;體溫在41℃以上時,才考慮使用對乙酰氨基酚、雙氯芬酸納、安乃近、甚至氯丙嗪等強退熱藥物(如熱痛冰針、熱毒康),并配合使用既能增強生理機能、增強體質,又能增進食欲、緩和降體溫的藥物——牛磺酸類產品和地塞米松。因為過高的發熱對生理機能會造成較大的損害,甚至危及豬只的生命。
牛磺酸能調節體溫,故有解熱、鎮靜、鎮痛、抗炎、抗風濕、抗驚厥等作用;能增強心肌收縮力;可促使膽汁分泌,有利膽保肝及解毒作用;復方牛磺酸還可減輕或抵消磺胺類、四環素類藥物的毒副作用,并協同增效。在使用磺胺類、四環素類藥物時可配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