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大腸桿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豬的腸道傳染病。根據發病 H齡和病原菌血清型的差異,豬大腸桿菌病可分為仔豬黃痢、仔豬白痢和仔豬水腫病3種。仔豬黃痢是出生后幾小時到1周齡仔豬的一種急性高度致死性腸道傳染病,以劇烈腹瀉,排出黃色或黃白色水樣糞便以及迅速脫水死亡為特征。仔豬白痢是由大腸桿菌引起的10 日齡左右仔豬發生的消化道傳染病。臨床上以排灰白色粥樣稀便為主要特征,發病率高而致死率低。豬腸道菌群失調、大腸桿菌過量繁殖是本病的重要病因。豬水腫病是由溶血性大腸桿菌毒素引起的以斷奶仔豬眼瞼或其它部位水腫、神經癥狀為主要特征的疾病。仔豬大腸桿菌病在集約化豬場存在非常普遍,發生嚴重,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1 仔豬大腸桿菌病的病原新特點
1.1 新的致病性大腸桿茵血清型不斷出現病原性大腸桿菌具有復雜的抗原結構.有O、K、H、F四種抗原。
1.2 使豬致病的血清型往往帶有K88 (K88ab k88ac k88ad三種亞型)、K99、 987P、F41、F42、F7等.且各具獨特的抗原性。
1.3 具體到一個集約化養豬場,養豬場的病原血清型相對穩定地區不同.優勢血清型不同. 同一地區不同的養豬場或群的優勢血清型也不完全一致。從各個地區報道的血清型來看,差異較大. 各個地方的優勢血清型也有所不同.其0 抗原型因不同地域和時期而有變化。但在同一地點的同一流行中,常限于1-2個型。其中能引起仔豬發病有O8、O45、O38、O141、O9、K88,等血清型。
1.4 耐藥性大腸桿菌感染特別嚴重產生耐藥性的特點為: (1)耐藥菌分布廣泛,全國各地的集約化養豬場都存在耐藥性大腸桿菌感染問題。 (2)大腸桿菌可同時對多種抗菌藥物耐受。 (3)大腸桿菌甚至對剮剛用于獸醫臨床的新型抗菌藥物也有耐藥性。
2 規模化豬場仔豬大腸桿菌病的流行新特點
2.1 傳染源和傳播途徑病豬和帶菌豬是主要傳染源,通過糞便排出病菌.污染水源飼料以及母畜的乳頭和皮膚, 當仔豬吃奶、舐舔或飲食時經消化道感染。大腸桿菌是家畜腸道里的常在菌,廣泛存在于被糞便污染的地面、飲水、飼料和用具中,仔豬隨著吃奶、喂食經消化道感染。
2.2 季節特點仔豬黃痢白痢季節性不明顯,黃痢在豬場一次流行后,往往經久不斷,發病季節多集中于產仔旺季、炎夏和寒冬,潮濕多雨季節發病較嚴重,分散飼養的發生較少。仔豬水腫病以4~5 月和9~10月較為多見。
2.3 年齡特點幼齡豬對本類疾病易感. 主要發生在出生至斷乳。仔豬黃痢新生24小時內豬仔最易感染發病。一般出生后三天左右發病,最遲不超過7天。在梅雨季節也有出生后12小時發病的。仔豬白痢多發生于10~30日齡的仔豬, 以6~12日齡為最多,7日齡以內及30日齡以上的豬很少發病。仔豬水腫病主要發生于斷奶期,以斷奶后1~2周為多見。近年來本病又有新的流行特點。發病日齡不斷增加。據調查各地情況看,40~50kg的豬也有水腫病的發生。
2.4 應激因素病的發生與飼料及豬舍衛生管理不善有很大關系, 在冬、春兩季氣溫驟變、陰雨連綿或保溫不良及母豬乳汁缺乏時發病較多。一窩仔豬有一頭發病后,其余的往往同時或相繼發生。圈舍污染,消毒不徹底,衛生條件差,吃初乳不足、冷熱不定、飼料品質不良、母豬飼料突然改變及母乳汁太濃、太稀或過多、過少均能引起本病的發生和流行。產后2周的仔豬,雖然還在吃奶. 但母乳中的抗體已經開始下降,抗病力低,是仔豬白痢病爆發的重要原因。據觀察, 水腫病多發生在飼料比較單一而缺乏礦物質(主要為硒)和維生素(B族及E)的豬群。集約化豬場豬群密度過大、通風不良、飼管用具及環境消毒不徹底是不容忽視的原因。
2.5 胎次與發病的關系仔豬黃痢在全國各地的豬場都有發生,但疾病嚴重程度各不相同。新發病的豬場,發病率往往與胎次無關。但在常年發病的豬場,該病主要發生于頭胎仔豬.也有部分母豬連續數胎仔豬都發生本病.但一般情況下接連
二、三窩仔豬發病以后, 以下各窩可能逐漸停止。母豬年齡愈大,其仔豬的發病率愈低。頭胎母豬所產仔豬發病嚴重,隨著胎次的增加,仔豬發病率逐漸減輕。這是由于母豬長期感染大腸桿菌而逐漸產生了對該菌的免疫力。在新建的豬場,本病的危害嚴重,之后發病率逐漸減輕。
2.6 體質特點仔豬水腫病與體質有關, 而且多發于采食旺盛. 個體肥胖的小豬, 吃的越多、長的越壯的豬發病率和死亡率越高, 說明水腫病與采食狀態有相當關聯性。
2.7 發病率與死亡率仔豬黃痢在一窩仔豬中發病率高達90%以上,病死率50%以上,有時可達100%。隨著日齡的增長,發病率和死亡率逐漸減少。發生仔豬白痢時,一窩仔豬發病數為30%~80%, 屬于良性病,但也有死亡率高達10%~60%者。仔豬水腫病則多呈地方流行性,發病率1O% 35%,致死率很高。
3 臨床癥狀
3.1 仔豬黃痢:初期突然1~2頭仔豬表現全身衰弱,呈昏迷狀態, 很快死亡。以后其他仔豬相繼發病, 排出黃色漿狀稀糞. 內含凝乳小片,有腥臭味,肛門呈紅色松馳,消瘦快,脫水,皮膚皺縮,眼球下陷, 昏迷死亡。
3.2 仔豬白痢:病豬突然發生腹瀉,排出漿狀、糊狀的糞便, 色乳白、灰或黃白,有特異的腥臭味, 性粘膩,腹瀉次數不等,食欲減少,發育遲滯。病程長短不一.短的2~3天。長者一周左右,能自行康復. 死亡的很少。少數達2周以上仔豬水腫病:本病是小豬的一種腸毒血病。以水腫為主要特征。豬突然發病.精神沉郁。食欲減少或口流白沫,病初1~2天輕度腹瀉,但常便秘,有的病豬體溫升高, 病豬出現神經癥狀.靜臥.肌肉震顫、抽搐、步態不穩或臥地. 四肢游泳狀滑動, 發呻吟聲或作嘶啞的叫聲, 頭部、眼瞼水腫明顯。
4 剖檢變化
4.1 仔豬黃痢:最顯著的病變為腸道的急性卡他性炎癥,其中以十二指腸最為嚴重:尸體呈脫水狀態,干而消瘦,皮下常有水腫,腸道膨脹,有多量黃色液狀內容物和氣體,腸粘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癥,腸壁變薄, 松馳,以十二指腸最嚴重.空腸、回腸次之;腸系膜淋巴結有彌漫性小點出血,肝、腎有凝固性小壞死灶:有的腦內有軟化灶。
4.2 仔豬白痢: 病理剖檢無特異性變化,一般呈表面消瘦和脫水等外觀變化。尸體外表不潔、蒼白、消瘦。結腸內容物呈漿狀、糊狀或油膏狀.色乳白或灰白,粘膩,常有部分粘液附于粘膜上. 而不易完全擦掉。小腸內容物無明顯變化,含有氣泡。胃內乳汁凝結不全, 含有氣泡,腸系膜淋巴結輕度腫脹。肝渾濁腫脹,心肌柔軟,心冠脂肪膠樣萎縮, 腎蒼白。部分腸粘膜充血, 腸壁菲薄而帶半透明狀,腸系膜淋巴結水腫。仔豬水腫病:全身多處組織水腫,特別是胃壁粘膜水腫是本病的特征。胃壁粘膜水腫多見于胃大彎和責門部。水腫發生在胃的肌肉和粘膜層間,切面流出無色或混有血液而呈茶色的滲出液.或呈膠凍狀。水腫部分的厚度不一致, 薄者僅能察見. 厚者可達 3cm 左右,大腸腸系膜水腫。結腸腸系膜膠凍狀水腫亦很常見。此外.大腸壁、全身淋巴結、眼瞼和頭頸部皮下亦有不同程度的水腫。除了水腫的病變外, 胃底和小腸粘膜、淋巴結等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心包、胸腔和腹腔有程度不等的積液。
5 診斷
5.1 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 確診需要進行細菌學檢查。
5.2 注意與仔豬紅痢、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輪狀病毒感染等的鑒別診斷。
5.3 血清型鑒定:用已知大腸桿菌的單因子血清進行鑒定。血清學診斷要點: 大腸桿菌病的血清學診斷要在病原分離的基礎上進行,大腸埃希氏菌的血清型很多,所以在一般的診斷中不進行血清學鑒定.只有在流行病學調查中血清學鑒定才有一定的使用價值。
5.4 腸毒素檢查: 可用于仔豬黃痢,分離病原并作血清型鑒定. 若分離株具有粘著素K 抗原和能產生腸毒素.即可確診。腸毒素的測定方法很多.主要用10 日齡仔豬進行腸段結扎試驗。
6 規模化豬場仔豬大腸桿菌病的防制對策
6.1 集約化豬場疫病防制要科學規劃.
6.2 對大腸桿菌引起的三種疾病應該統一有序的采取綜合防制大腸桿菌在三個不同的仔豬生長階段引起的疾病具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尤其大腸桿菌血清型方面有很大相同或相似之處,不能完全分割開來防治。而要考慮其整體性.并注意研究其區別點。
6.3 對種用母豬群的管理
6.3.1 疫苗接種是行之有效的措施。接種疫苗能改善仔豬的健康狀況或減少糞便中致病性大腸汗菌的分離率.含有K88、K99、987P纖毛和LT腸毒素 B亞單位的滅活苗效果最好。 疫苗應用的注意事項: (1)根據大腸桿菌血清型鑒定結果,最好用與自己場血清型相一致的疫苗, 條件許可,可以生產自家苗。 (2)當用一種疫苗效果不好.疫苗保護率低時.可能是本場的細菌血清型與疫苗血清型不一致,應及時更換其它血清型的疫苗。(3)K88一LTB雙價基因工程苗, K88一K99雙價基因工程苗,二者按說明要求均產前20-30天注射一次。實踐證明.采用二次免疫的效果比一次免疫好,方法是產前30-40天注苗一次.15~25天再加注一次。
6.3.2 產前母豬用藥預防仔豬發病產前1~2天或當日,給母豬投服或注射抗菌藥物.最好用長效抗菌藥物,如含有對產道有修復作用的表皮生長因子長效抗菌劑騰駿“愛畜達”等。口服藥物可選氟哌酸、諾氟沙星、嗯諾沙星,可以有效地防止黃白痢的發生。也可用氧氟沙星0.3~0.4mg/kg肌肉注射,每天兩次,連續給藥兩天進行預防,最好實行母子同防。
6.3.3 加強母豬的飼養管理 特別是在懷孕1-20天和90天以后的營養供給.為胎兒發育提供充足營養,提高仔豬的初生重、母豬產后泌乳量和仔豬的抗病力。給母豬飼喂全價料,蛋白質水平不要過高。保持飼料的相對穩定性, 不喂發霉、糟渣飼料,加喂青飼料,保證乳汁充足。
6.4 加強產房管理
6.4.1 產房保持清潔干燥,注意消毒。在母豬臨產前5-7天全身用溫水清洗干凈并消毒,然后轉入已消毒好的分娩欄舍.并立即再次消毒豬身及欄舍,以減少產房污染。豬體可用0.5%的過氧乙酸溶液噴霧, 產床用2%的火堿消毒。接產時用0.1%高錳酸鉀液擦試乳頭、乳房及會陰. 同時擠去乳頭中的奶水3-4滴。
6.4.2 母豬分娩時有專人守護,所產仔豬放在有干凈墊草的容器內,盡可能安排母豬在春季或氣溫干燥時產仔.以減少發病。
6.4.3 分娩舍、保育舍遵守“全進全出” 和“空欄消毒、間歇一周” 的原則。
6.4.4 在分娩限位欄上吊紅外線燈進行保溫,產房溫度應控制在22-25~C,仔豬活動區第1周溫度應在35~C左右.以后每周降低3-5~C,2周后控制在 25℃ 左右
6.5 加強仔豬的飼養管理
6.5 .1 必須及早吃上初乳,從初乳中獲得母源性抗體。
6.5.2 在有本病的豬群中,也可進行藥物預防, 仔豬出生后馬上用抗菌藥物口服或注射. 連續數天, 但不可與動物微生態制劑同時應用。
6.5.3 對新生仔豬吃初乳前喂服微生態生物制劑如非致病性大腸桿菌Ny~10、促菌生、調痢生、乳康生等,通過調節仔豬腸道內微生物區系的平衡,抑制有害大腸桿菌的繁殖而達到預防和治療的目的。注意在仔豬白痢和水腫病的高發階段也應采用藥物預防的方法防止發病。
6.5.4 仔豬出生后3天內應補鐵,每頭注射含有硒、鈷、維生素A、B、D、E的鐵劑“血豐”180mg, 防止發生仔豬貧血,并補硒、維生素E等, 增強仔豬抵抗力。
6.5.5 做好仔豬的保溫工作,保持豬舍的干燥。在消毒和清潔過程中必須注意保持有較長時間的豬舍干燥時間.不能使豬舍長期處于潮濕狀態,尤其是冬季更應注意。
6.5.6 提早補料。一般為7日齡訓料, 14日齡補料,21日齡進入旺食。補料應堅持少給勤添, 逐漸加量。提早補料可滿足仔豬迅速生長的需要,并刺激腸道盡早適應固體飼料,增強胃腸道機能,以減少腹瀉的發生。
6.5.7 在仔豬斷乳時及以后的一段時間內,及時調節飼料營養水平,穩定飼料喂量及飼養方法, 注意天氣變化,盡量防止應激因素誘發水腫病。斷乳應逐漸過渡. 并將仔豬留欄飼喂3-5天,待適應后進行并欄,盡量減少環境改變的應激。斷乳后1~3天應限食。第1天為正常采食量的1/2.第2天為2/3,第 3天為3/4,少量勤添.3天后自由采食。
6.5.8 及時檢查豬群,發現病豬及時采取隔離治療和綜合措施。
6.5.9 治療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大腸桿菌易產生抗藥菌株,宜交替用藥,如果條件允許,最好先做藥敏性試驗后再選擇用藥。
(2)治療時應全窩給藥。最好先作細菌分離和藥敏試驗.選用敏感藥物, 兩種藥物同時使用,防止產生耐藥性。且若在出現癥狀時再治療,往往效果不佳。在發現1頭病豬后,立即對與病豬接觸過的未發病仔豬進行藥物預防,控制效果會較好。
(3)傳統的藥物如磺胺類, 卡那霉素, 硫酸新霉素等藥物目前療效有所下降,原因是耐藥株的出現。因此,規模化豬場都使用較新型的藥物, 以及配合應用微生態制劑等。
(4)仔豬水腫病療效各地差異較大,應采取綜合治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