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某養鴨場一群40日齡的番鴨發生了以咳嗽、排黃綠色稀糞及典型的心包炎、肝周炎、氣囊炎為特征的傳染病,經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癥狀、實驗室診斷和動物回歸試驗,確診為O78大腸桿菌和13型鴨疫里默氏菌混合感染;據藥敏試驗結果以極敏、高敏藥物進行治療,療效十分明顯。現報告如下。
一、發病情況介紹
福州市倉山區某養鴨場飼養了3 000羽番鴨,于2日齡免疫了雛番鴨“三周病”疫苗;30日齡之前番鴨長勢良好,隨后發現個別番鴨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廢絕,不合群、羽毛松亂,拉黃綠色稀糞等癥狀,到40日齡時番鴨死亡多達600余羽,死亡率達20%,曾使用氟哌酸、氨芐西林治療均未見效。
二、臨床癥狀及剖檢變化
病鴨精神不振,體瘦,羽毛松亂,眼鼻有粘液性分泌物,咳嗽,行動不穩或軟腳,拉黃綠色或白色稀糞。
剖檢病死鴨,可見明顯的纖維素性滲出物。心包膜增厚,有干酪樣滲出物,粘連于胸骨;肝腫大、出血,表面覆蓋一層白色的纖維素性膜;氣囊壁模糊不清,有干酪樣物附著;脾呈斑駁樣,表面有偽膜;腎腫大、出血,腦出血;氣管、咽喉部有黏液;肺、法氏囊、腺胃、肌胃、腸道均未見明顯的剖檢病變。
三、實驗室診斷
一細菌分離
取病死鴨的腦組織,接種于含血清馬丁肉湯瓊脂培養基,置燭罐中37℃培養24小時,獲得兩種直徑不同、表面光滑、稍隆起、圓形、邊緣整齊的菌落,將大菌落定名為A株,小菌落定名為B株。分別挑取A、B株單個菌落接種于LB培養基,37℃、160 r/min振蕩培養24 h獲得純培養物。將A、B株菌純培養物分別涂片,經革蘭氏染色、鏡檢,發現均為革蘭氏陰性桿菌,但A株細菌長而B株細菌短小;將A、B株菌分別接種于麥康凱瓊脂培養基上,37℃培養24 h,A株菌在麥康凱瓊脂培養基上生長出紅色的菌落,而B株菌不生長。
二生化試驗
微量生化管系杭州天和微生物有限公司產品,半固體培養基按常規方法制備,H隆2O隆2系上海桃浦化工廠產品。
三血清型鑒定
按文獻對A株菌進行大腸桿菌血清型鑒定;以鴨疫里默氏菌陽性血清,通過平板凝集試驗對B株菌進行鑒定。結果表明:A株菌為O78大腸桿菌,B株菌為13型鴨疫里默氏菌。
四藥敏試驗
按文獻介紹的紙片法進行。抑菌圈直徑大于20毫米為極敏;15~20毫米為高敏;10~14毫米為中敏;10毫米以下為低敏。
五動物回歸試驗
A株購進15日齡健康非免疫雛番鴨12羽,10羽用于試驗,經腿部肌肉注射0.5毫升/羽A株菌純培養物(1×109 CFU/ml),2羽作為對照。攻菌22小時后試驗組鴨開始出現死亡,到32小時試驗組鴨全部死亡。致死鴨剖檢病變與自然病例相似,并從死亡鴨肝臟中重新分離到細菌,經血清型鑒定為O78大腸桿菌;B株購進9日齡健康非免疫北京雛鴨12羽,取10羽用于試驗,經腿部肌肉注射0.2毫升/羽B株菌純培養物(5×109 CFU/ml),2羽作為對照,觀察10天。結果試驗組鴨死亡8羽,剖檢病變與自然病例相似,并從死亡鴨肝臟中重新分離到細菌,經血清型鑒定為13型鴨疫里默氏菌;撲殺耐過鴨,其心臟表面、肝臟表面和氣囊可見明顯的纖維素性滲出物。
四、治療
對發病鴨進行隔離,搞好環境衛生,全場消毒,添加速補-14、禽用多維等營養物質,以增強番鴨體質。同時,每羽番鴨肌肉注射3萬單位頭孢唑啉,后依藥敏試驗結果以壯觀霉素與環丙沙星飲水,連飲3~5天。經治療,疫情迅速得到控制,采食量明顯上升,1周后恢復正常,病情平息。
五、小結與討論
目前,臨床病例報道基本上都停留在流行病學調查、臨床診斷以及部分實驗室檢驗,即做出確診。本試驗則對病原菌的血清型進行了鑒定,提高了診斷的準確性。因此建議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最好將血清學技術應用于臨床病例的確診中。本群番鴨在發病期間曾用過氟哌酸、氨芐西林,但都沒收到明顯的治療效果,根據藥敏試驗結果可知,所用的兩種藥物對鴨疫里默氏菌有效,但對大腸桿菌卻不起作用,因此以抗菌藥物進行治療時最好要依照藥敏試驗結果指導用藥。本次治療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選用頭孢唑啉、壯觀霉素、環丙沙星及時治療,收到十分明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