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是草食家禽,具有生長快、耐粗食和消耗精料少等特點。春天是養好小鵝的黃金季節。早春孵的鵝,經5個月~6個月飼養,當年8月份~9月份開始產蛋,平均產蛋60枚~70枚(太湖白鵝),經濟效益很高。要養好小鵝,必須抓早抓好,特別要抓住以下幾點:
選擇健康雛鵝健康正常的小鵝表現為重量適中,卵黃吸收好,臍部收縮良好,毛干后能站立,叫聲宏亮,毛色光亮,活潑,眼睛明亮有神且靈活,用手握住頸部提起來時,雙腳迅速收縮。
控制好溫度初出殼的小鵝體小毛稀,調節體溫能力差,主要靠人為熱量保溫。冬春育雛溫度一般控制在28℃~30℃,1周后每天下降1℃。溫度下降至16℃~18℃時,就可常溫飼養。
調節好濕度濕度對小鵝健康影響很大,如濕度高、氣溫低,體熱發散快而變冷,易引發感冒而下痢;如濕度高、氣溫也高,體熱發散受到抑制,易造成代謝增加和食欲下降,抗病力減弱。因此,育雛室相對濕度60%~65%最好。為防止濕度過大,要勤換墊料,如木屑、統糠、干草、炭灰等,中午要微開窗戶通氣降濕。
強弱分群由于種蛋和孵化技術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雛鵝的強弱、大小差異較大,必須分開,分別飼養管理,以避免弱小鵝因吃食、運動遲緩,而被擠死、壓死、餓死。對弱小鵝加強飼養,飼料中可適當添加葡萄糖、鈣片、魚肝油等,促其生長。育雛頭幾天20只~30只為一群,以防擠壓。為了避免以后放牧時容易混淆,可在開食前給每群剪好腳號或涂上不同標志。
鵝的“潮口”和放水小鵝初次飲水叫“潮口”。鵝為水禽,對水分要求很迫切,應先飲水后開食。如先開食后飲水或連續數頓不飲水,則小鵝一遇水就會暴飲致病,屬“限水高缺性水中毒”,會造成小鵝大批死亡。小鵝飲水要清潔,水溫25℃為好,水溫過低會引起疝痛。
小鵝第一次放到水里活動稱為“放水”。小鵝放水能增強體質,提高抵抗力和適應性,促進食欲,培養喜水習慣。但小鵝未出大羽之前,對外界環境的適應性差,從舍養轉為放牧要逐漸過渡,避免損失。放水時間長短視氣候情況和溫度而定,清明節前10天才能放水,夏天3天后即可放水。放水的水溫一般以25℃為宜,氣溫過低時在室內用木盆盛水進行。首次放水3分鐘~5分鐘即可。放水時,把小鵝放在籃中,再把竹籃放入水中,水深只能浸濕腳,不能超過踝關節,讓鵝自由活動、飲水。
開青開食小鵝出殼后24小時~76小時內,開始起身。以手指引誘,大部分伸頭張口啄食手指,發出尖叫聲時即開食。
鵝是草食禽小鵝吃了油膩的食物后會自行拔毛而消耗體質,所以開青很重要。小鵝的飼料可用1份碎米、2份青料搭配。碎米用水淘浸,青料為萵苣或苦荬菜葉或嫩草。將青料切成絲與碎米混合,撒在塑料布上,小鵝就逐漸采食。10日齡內,白天喂料6次~7次,夜間2次~3次。小鵝消化力強,夜間必須加喂。1周后可以到室外放牧,每天1小時~2小時,以后逐日增加,路程由近而遠。小鵝的飼料要新鮮、柔嫩、清潔無毒,品種要穩定,不能突然變換,以防引起腸胃疾病。開食后的2次~3次,每次喂食時要檢查小鵝嗉囊內是否有食,如果無食,需查原因,及時治療。
防止扎堆小鵝喜扎堆,特別是夜間,極易造成扎堆受壓而死亡。小鵝培育一般采用自溫育雛。為了防止扎堆,必須嚴格控制密度。一般直徑50厘米的竹籃或折圈中飼養15只左右,7日齡后,每圈養10只~12只為好。10天之間的墊草要鋪平,夜里除喂食外,還要防止扎堆。
防疫滅病冬春應特別重視防疫工作。小鵝出殼后2天~3天,每羽注射小鵝瘟高免血清0.5毫升,5日后注射1∶100倍稀釋的小鵝瘟疫苗1毫升,2周后再注射1∶50倍稀釋的小鵝瘟疫苗0.5毫升,以預防鵝瘟發生。有條件的還可注射1次禽出敗菌苗,預防禽出敗。
此外,飼料中要配一些預防疾病的藥物,預防球蟲、白痢病,可喂痢特靈。治療時,每500克飼料中拌入2片,預防量每500克飼料中拌入1片,用藥時間1周。第2周后,每500克飼料中只用0.5片即可。如球蟲嚴重,再加氯苯胍,治療時,每500克飼料加2片~2.5片(10毫克/片)。預防量每500克飼料加0.5片~1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