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簡介
鴨副黏病毒病是由副黏病毒引起的一種水禽病毒性急性傳染病。
二、流行病學
各種品種、不同年齡的鴨都能發病,且致病率和至死率極高。本病一年四季都能發生,但冬春季多發,病禽的胴體、內臟、腓泄物或分泌物及污染的飼料、水源、草地、用具和環境等是主要的傳染來源,種蛋和炕墳也是傳染來源。從疫區引進帶毒的鴨、鵝常是發病的重要原因,在流行地區的水塘中放養十分危險。消化道、呼吸道、皮膚或者黏膜的損傷均可引起感染。
三、癥狀
病初病鴨精神沉郁,食欲減少,飲水增加,縮頸閉眼,兩腿無力,常蹲伏鴨舍角落;初期排白色稀便,中期為紅色,后期為綠色或黑色;部分病鴨呼吸困難,口中有黏液蓄積;有些病鴨出現轉圈或角弓反張、癱瘓等神經癥狀。
四、病理變化
口腔內有大量黏液,喉頭黏膜出血,食道黏膜有芝麻大小灰白色或淡黃色結痂,易剝離;腺胃與肌胃交界處有出血點;十二指腸、空腸、回腸出血、壞死、結腸見豆狀大小潰瘍;肝脾腫大,表面和實質有大小不等的白色壞死灶,胰臟出血。
五、診斷
本病的臨床特征是消化道癥狀明顯,糞便稀薄,或有神經癥狀。雛鵝的感冒樣癥狀如流眼淚、流鼻涕、呼吸困難等十分明顯。
六、病理變化
本病的病理變化具有明顯特點即腸道病變突出,為出血或結痂,雛鵝以出血為主。實質器官的病變以脾臟較大的圓形白色壞死灶、胰腺較小的白色壞死灶為特征。
七、防御
首先,實施生物安全措施。科學選址,并建立科學的衛生防疫制度及飼養管理制度。與此同時要做好免疫預防。以當地發病鴨、鵝分離株制備油乳劑滅活疫苗,對易感鵝實施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