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的整體性“管理債”
美的這些年全面出擊,發展迅猛,成為繼海爾后的第二家突破千億的家電企業。然而最近卻陷入“裁員門”和“社保門”事件。問題出在哪?問題在于,美的追求擴張、增長、速度與規模的過程中,并未建立起相匹配的管理基礎與能力。簡單的說,就是欠下了“管理債”。而現在所謂的“轉型升級”只是因為“利息”過高在“還債”而已。
不僅如此,美的只是中國企業正在面臨的整體“管理還債”的一個縮影。前幾年萬科因為瘋狂的拿地、追求規模向1000億奔跑,而導致萬科一線人力資源被攤薄,出現的產品及業績良莠不齊。產品、工程質量、物業管理等方面下降。王石也不得不承認自己“頭腦發熱”,繼而表示,增長必須建立在“有質量”的基礎上,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達到千億銷售規模不僅毫無意義,甚至會是一場災難。蒙牛以火箭般的發展速度成為中國乳制品行業的龍頭,而后被收購、失去行業老大的位置,最近其產品又被查出攜帶過量強致癌物。比亞迪也在四面出擊、追求銷量以及引發的一個又一個問題中由“神話”變成了“神滑”,陷入裁員風波。
也許有人認為是不利經濟環境因素導致的,這只是在回避真相。如果說環境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什么作用,那就是它讓潮水退了,讓人們看清到底是誰沒穿衣服。
為何“管理債”成災
那么,中國企業緣何整體性的陷入“管理債務”?
首先,中國自古雖有經濟組織,但是沒有現代企業;雖有商人,但是沒有企業家;雖有幕僚門客,但是沒有職業經理人。這自然導致了中國企業管理理念與管理能力上的不足。
其次,中國古代雖有著龐大的經濟交易量,但是并沒有形成市場經濟制度,一經改革開放,市場的閘門打開打開之后,機會的充溢、資源的爭奪、欲望的升騰、規則的模糊、政客的尋租,這一切勢不可擋地攪拌在一起,一家企業能不能生存下來,能取得多大規模,能賺到多少金錢并不取決于管理能力。所以,中國企業提升、積淀管理能力的動力就不足。缺的是企業家,不缺的是創業家,那么多企業熱衷于搞多元就是這個道理。
最后,由于市場環境的變化、政策上的支持度、房地產的吸引力、投資的熱潮等因素的推波助瀾作用,有些做企業的人不要說做企業家,創業家都不想做了,干脆賣掉企業,搞起投資來。中國就不僅僅是企業家越來越少,創業家都在變少。還談什么關注管理能力的打造,自然是“管理債務成災”!而環境的變化,美的、比亞迪、蒙牛等企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事實上都在傳遞一個信息,那就是中國企業到了該還還“管理債”的時候了!
中國企業欠了哪些“管理債”
那么,中國企業欠了哪些“管理債”?簡單清算一下吧。
一是戰略管理債。正確的認識資源與機會,重新審視已經存在的戰略可能性,該放棄的放棄,該強化的強化,該培育的培育。客觀地認識現實,選擇真正有價值的業務;充分底認識自身的夢想、價值、激情與能力,進而作出明確的決斷,并將注意力集中在此項戰略的不斷挖潛。比亞迪最大的債就是戰略債,其轉型的關鍵是收縮戰略,聚焦核心業務。并不能因為手機中含有電池,就要開拓手機業務。基于能力制定戰略,首先要判斷過去的成功是基于機會,還是能力;其次是要判斷這能力有多強,它可以沖破哪些行業壁壘;最后要判斷組織能力能夠承載多少項業務。
二是消費者價值債。客戶始終是企業生存、發展、壯大和走向卓越的根本,失去了客戶價值,企業無論獲得什么,失去都是早晚的事情,這已經被無數企業證明過。現實的問題是,中國消費者不成熟,鑒別力和權利意識都不夠。有問題的企業,違倫理道德,相信這個是見得多了,比如地溝油、毒奶粉等等。差一點的企業,利用消費者的不成熟,玩美其名曰為營銷的忽悠。好一點的企業在客戶價值上不夠敬畏,即使是萬科這樣的企業,也因為追求規模在客戶價值上出現過問題。寶潔因為視消費者為老板、視創新為血液,才有17款顛覆性產品,23個10億級品牌。喬布斯因為保持一顆初心,殘酷地追求完美,才創造了讓世界為之瘋狂的產品。
三是員工價值債。一句話,尊重員工,把人當人。首先是尊重員工的權利,至少保住法律的底線,實不該發生什么“欠薪門”、“社保門”這樣的事情,保證員工的基本權利,獲得與付出相應的回報。其次是培養員工,幫助員工成長,只有培養員工,才能形成人才打造機制,只有員工獲得成功,企業才能真正地、持續地成功。 豐田憑什么成功?豐田可以將普通員工的智慧轉化為財富,寶潔和通用電氣憑什么成功?因為他們可以成為世界500強CEO的搖籃。那么,中國企業呢?還在拿“只選擇,不培養”當定律。
四是組織能力債。包括結構、系統、制度和流程。舉一個例子就清楚了。有這樣一家中型企業,稍微重要一點的事情,創始人至少安排兩批人同時展開工作,人力資源部只有一位非本行業、銷售出身的副總監,他直接對接創始人,同時領導幾個同樣沒有總監的部門的副手。中國傳統文化是關系本位的,缺少形成理性、科學、專業、職業的組織的精神資源,然而這是中國企業建立可持續組織能力的根本,是必須還的債。
比亞迪和俏江南欠的都是組織能力債,可以看看這兩家企業的組織狀況。比亞迪的很多股東都是王傳福和其表哥呂向陽的親戚。作為這個大家庭的“家長”,董事長王傳福身兼比亞迪集團總裁,一人管理20多個事業部,各事業部總經理都要直接向他匯報,集團大小事情全部親歷親為。那么俏江南呢?俏江南的家族化導致管理層動蕩,汪小菲接任CEO,重金聘用的魏蔚等離職;以“特許經營”方式迅速擴張,但并沒有建立起系統的控制方案;50多個門店流程無法通過系統規范,主要靠人。當年TCL存在盤根錯節的小山頭和利益小團體,李東生撰寫了《鷹的重生》的名文,啟動還債程序。現在至少比亞迪和俏江南也到了還債的時候了。
五是企業文化債。不少管理心中都有一個困惑,就是企業文化真的有用嗎?從一些企業中企業文化部門的地位和工作內容,就知道企業家如何看待企業文化了。有的根本不拿企業文化當回事,有的把企業文化當作個人意志下的洗腦的工具,有的將企業文化當作對外宣傳、交流的作秀之物。即使是阿里巴巴這樣重視企業文化的企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在阿里巴巴“欺詐門”事件中,近100名員工為了高業績高收入,故意或者疏忽而導致一些涉嫌欺詐的會員加入阿里巴巴平臺。阿里巴巴沒能使價值觀走出宣導的階段,切實的制度性的成為全員、全流程決策的準則。
回歸根本
這么多債怎么還?從何處開始還?“冤有頭,債有主”,企業家還欠著自己一筆債,那就是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施展自己。
任何管理,都是企業家自我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有什么樣的企業家,就有什么樣的管理。企業管理,本質上是管理自我。如果“自我”出了問題,無論采取什么辦法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成功始終是從自我的內在求得的。所以,企業家欲要還清管理債,首先就要從自我修煉開始,還請自己欠自己的債。負債清單如下:
清醒地認識自己:需要回答三個問題,即你的價值觀是什么?你的動力是什么?你最擅長做的是什么?能夠在正確與正確之間做出順暢的選擇,能夠始終如
一、樂此不彼地去做你選擇的事情,能夠保證自己選擇的事情可以做到最優秀。
客觀地認識世界:需要回答一個問題,即究竟什么事是有價值的?能夠獲得經濟回報。
正確地認識外化基點:需要回答兩個問題,即什么是人性?什么是管理?任何事都需要動員眾人完成,任何事都需要管理創造成果。這里需要解釋一下什么是外化。所謂外化,就是將對自己和世界的認識具體化到人、事和方式上。
有效地施展自己:回答一個問題,即如何保證外化一致性?能夠將對自己和世界的認識轉化為具體的管理模式。
最后,還是那句話,“出來混的,遲早要還的”,這話糙理不糙,宜早不宜遲,是到動手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