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視環境
養豬場環境條件是決定養豬業經濟效益的重要因素,集約化養豬場必須高度重視養豬場環境。不但場址選擇要合理,養殖場內的布局結構也應符合防疫和管理要求,如:舍棟間距應達到30m;病理解剖室應在養殖場主風向的下方,距離應達到200—500m;糞便發酵池應建在院墻外;為防止孳生蚊蠅,場內不要留大水池,地勢盡量保持平整,排污溝要加蓋水泥蓋板。養豬場內職工不準私自養豬,所需豬肉及其制品應由本場供應,不得外購。
2選購仔豬
選購仔豬的要求是在盡可能低的價格前提下,購到品種優良、健康無病、發育良好的仔豬。要實現這一目標須注意下列兩點。
2.1選購地點
一般來說,集市上的豬品種雜,且易攜帶各種病原體而成為傳染源.因此,要去較好的豬場購買仔豬。
2.2選購豬種
選購何種豬種應視購豬目的而定。如果目的是培育商品豬.應選擇體重30kg以上、二元或三元的雜交豬作為商品豬育肥對象:如果是作為種母豬使用,則應考慮其繁育性能,及與哪些公豬配套使用。
3嚴格消毒
日常消毒是保證豬只健康安全的重要措施,時時不能放松,處處不可松懈,人人都需重視。進出大門口、生產區的人員、車輛,必須經過消毒池,消毒池內定期更換消毒劑:生產區內的管理人員更衣前后必須進行消毒.各種工具也要定期浸泡、清洗、消毒:禁止任何外來人員進入生產區內。
4科學選料
養豬效益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如何選擇飼料。要通過看料肉比等指標選擇優質高效飼料。選用預混料或濃縮料時,須按配方配好原料.才能滿足豬的營養需要。
4.1要按豬的不同生理階段用料,否則會造成飼料浪費或豬生長不良。
4.2對仔豬要“抓三食、過三關”。抓乳食,過好生長關;抓開食,過好補料關;抓旺食,過好斷乳關。切勿喂得過飽,防止精料過多,以免引起仔豬拉稀和誘發水腫病。
4.3不要突然換料。開始換料時,要把舊料和新料混合飼喂,然后逐漸減少舊料,并增加新料,經過5~7天完成換料過程。豬飼料中粗纖維不能過多.適當搭配青綠飼料,防止飼料營養不足或營養不全。
5預防為主
5.1豬病種類多而病因復雜。但嚴重威脅養豬業的仍然是傳染病,尤其是豬瘟、豬丹毒、豬肺疫、大腸桿菌病等。應堅持“預防為先,防治并舉”的原則。
5.2在注重預防傳染病的同時.也要警惕消耗性疾病,如寄生蟲病、喘氣病、疥癬等。對于新進仔豬,進囤后8~10天最好在其飼料中拌入驅蟲藥進行驅蟲;在其體重達70kg時,再驅蟲1次。
6長遠規劃
集約化養豬場要有長遠的發展規劃,有計劃地分期完成、擴大生產任務和各項防疫措施,要特別注意獸醫防疫體系不能有間斷、防疫措施不能有斷層。因此,管理人員和主管獸醫應相對穩定.不能隨意更換或新舊人員銜接不上,新進人員必須經過一定時間的場內培訓和見習、實習,保證防疫制度和措施始終連續一致。
7健康檢測
健康檢測就是通過對健康群體進行綜合檢查.找出各種隱患和攜帶病原體的個體,然后有針對性地調整全場豬群的飼養管理制度和免疫預防措施。目前,養豬場健康檢測的工作側重點.主要是集中解決一些繁殖障礙性疾病、多病因性疾病和隱性感染性疾病的感染和流行問題,因限于人力、物力,更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健康檢測的觀點在大多數養豬場中都還沒有建立起來.這將是今后一個時期內觀念更新和制度改革的重點。
8群體保健
在健康檢測的基礎上,還應該樹立群體保健的觀點.即不但讓豬只迅速提高生產力,而且還要讓豬只健康地生長發育。群體保健的重點是妊娠期、哺乳期、保育期和高生產期的豬群。要通過全面掌握豬只生產狀態,經常巡視豬群的體況、毛色、糞便、姿勢、飲食等情況,及時發現問題,有針對性地調整!日糧營養水平、改善環境氣候條件、加強日常飼養管理,使豬只保持良好的生理狀態,減少患病的危險。為此,養豬場要確立定時巡視、記錄和匯報制度,密切關注豬只的生長發育與生產狀況。
9共同協作
養豬場內的疾病防治工作不單單是飼養員、技術員和駐場獸醫的事,而應該各方面共同合作,所有人員都負起責任。獸醫、畜牧、生態、機械設備等學科應密切配合.從場址選擇、建筑布局、舍內設計、環境改造,到種豬引進、種源凈化、產品外運、飼料加工、來人接待等方面.都要充分考慮獸醫防疫問題,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理論體系,不斷完善防疫體系,保證集約化生產健康、穩定、全面發展。
10群防群治
發展集約化養豬生產.一定要有全局的觀念,確立對豬群的診斷、防疫、治療制度.不能僅僅局限于防治個體.不要發病一頭治療一頭.否則就會處處被動、顧此失彼。要善于從一個單獨的個體看到全部的整體,通過個體檢疫,發現群體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或隱患,采取必要的措施對全場豬群進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