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多時的美牛瘦肉精解禁問題,在3月5日臺行政機構提出“安全容許、牛豬分離、強制標示、排除內臟”四大原則下,宣示有條件開放美牛解禁。在此,臺當局說明是以島內民眾健康優先考量下,對臺灣地區整體利益進行完整評估,未來將全力配合臺立法機構修規與強化黨團溝通,不會徑以行政命令開放瘦肉精進口。
因此,接下來的焦點將移轉到立法機構,目前“朝野立委”已經提出瘦肉精管控的《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正草案》,交付社福衛環委員會審查。其中親民黨版本主張依聯合國標準,其他藍綠3個版本都主張零檢出。我們都很清楚立法機構為民眾健康把關的用心,只是美牛問題不僅是肉品開放問題,其背后涉及外事交流、經貿及產業等層面的影響,雖然臺當局也一再強調必須衡量臺灣地區利益,但顯然還需要更多部門機關加以宣導與民眾溝通。
關于美牛影響臺美的經貿利益,近日臺經濟部門主管表示,美牛問題已影響臺美中長期的經貿關系,臺美TIFA(臺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已將近5年沒有談判,在此情況下臺美FTA也無法啟動,更對加入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協定)越形困難。為使臺灣地區加入區域經貿與維持臺美友好關系,美牛問題必須妥善解決。
臺灣地區是一個出口導向的經濟貿易體,若被國際社會邊緣化,則島內產業勢必遭受嚴重沖擊,經濟也將陷入困境。而TPP是未來主導亞太區域經濟的主軸,在美國扮演龍頭地位下,連同日本10個國家,將來可能超越歐盟成為全球經濟規模最大的經濟體,臺灣地區位處亞太地區自然不能置身事外。
根據島內關稅部門資料顯示,臺灣地區在出口市場方面,前10大出口國中TPP會員就有5個,依序為美國11.79%、日本5.91%、新加坡5.48%、越南2.92%及馬來西亞2.23%,出口至5個國家比例合計約占25.41%.另在進口市場方面,前10大進口國中也有5個TPP會員國入榜,分別日本18.54%、美國9.15%、澳洲3.87%、馬來西亞3.05%與新加坡2.82%,合計約占37.43%.
以上數據突顯出TPP與臺灣地區的經貿利益息息相關,未來關稅減讓更勢必帶來可觀的貿易效果,故有必要加緊腳步。當全球卯足全力參與開放,若臺灣地區一昧的采行保護措施或躊躇不前,而沒有積極進行產業轉型升級的因應措施,其傷害可能將比擔憂開放后對產業的沖擊還要可怕。
其實貿易談判本來就互有利弊,以韓國為例,本月中旬美韓FTA正式生效,屆時除了增加國內產品出口競爭力之外,也將提高南韓國家GDP的3.5%與增加35萬個就業人口。但相對的韓國也為FTA在牛肉議題上付出代價,即同意只出口30月齡以下牛肉和內臟到南韓,然而政府提出農民補貼政策,如補貼每頭牛約一千美元,每頭豬約九十美元的配套措施。
反觀臺灣地區的牛肉問題,臺灣的牛肉大部分來9成以上自于進口,據統計資料顯示,2011年前3大進口國為澳大利亞39.3%、美國32.1%及紐西蘭21.8%.換言之,島內牛肉并不會因為開放而對產業有所沖擊,唯一面臨最大的問題是食品安全疑慮。
因此,臺當局針對萊克多巴胺相關科學性問題,邀請醫學、公共衛生、食品、藥理及獸醫等方面專家共同與會研討。根據第三次跨部門技術諮詢小組專家會議的結論表示,沒有科學證據食用飼料添加萊克多巴胺的肉品對人體有害,但也有人提出質疑沒有科學證據證明無害。對此,臺當局提出“強制標示”政策,嚴格執行標示進口牛肉的產地資訊,讓喜愛美國牛肉的民眾在清楚風險下購買,讓有疑慮的民眾趨避風險。至于豬肉問題,臺當局保證絕對牛豬分離,不會讓含有瘦肉精的豬肉進口,請養豬團體放心。
隨著全球化與科技的進步帶來了貿易利益,但卻也帶給人類食品安全等風險,世界各國、各地區莫不為此訂定食品安全管理方法,臺島亦是如此。由于食品是人類賴以維生最重要的物質基礎,加上消費者健康意識的抬頭,食品安全逐漸受到社會大眾的關注,如何在臺灣地區的整體利益下與民眾進行風險溝通,是現階段臺當局必須克服的課題。
一般而言,社會大眾對風險的認知多為電子媒體、資訊網路所影響,大部分為二手資料。因此,面對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充滿不確定性與疑慮的情況下,建議臺當局有必要重視與民眾的雙面溝通,除了專家意見也應納入公眾意見進行風險評估,讓民眾掌握食品安全的動向,建立民眾對臺當局的信任,相信才是創造臺灣地區利益與民眾健康雙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