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合作社如何“過五關”?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代表委員們認為,發展專業的農民合作社是破解農民增收渠道狹窄和“豐產不豐收”問題的必由之路,但目前合作社面臨著人才匱乏、土地分散、農產品“賣賤”和融資難、保險等五大“關口”。
合作社直營商店可解“賣難買貴”
“食用菌在超市一斤賣23元,而農民批發時最高才7.5元。”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淮南市鳳臺縣李沖回族鄉食用菌養殖專業戶魯中祝說,大量的利潤都消耗在流通環節,一是運輸費用大,二是超市類的經銷商利潤太重。這使得農民豐產沒豐收,有時甚至還出現“賣難”。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雨潤集團董事局主席祝義材也注意到,各流通環節層層加價,逐漸傳導至下游終端消費者,最終形成“疊加效應”,推升了農產品終端銷售價格。他建議,應完善以大中城市銷地市場和農產品主產地市場為骨干的現代化農副產品流通體系建設,讓老百姓買到價格低廉、質量安全、源頭可追溯的優質農產品。
身為鳳臺縣真菌協會會長,魯中祝的解決之道是開設直營店。“效果非常好,我們一斤賣10元錢供不應求,打出了品牌。”魯中祝直言,合作社一頭聯基地、一頭聯著消費者,打造從標準化生產到直營的產業鏈條,既保證了蔬菜質量安全,降低了零售菜價,還帶動農民直接增收,形成了多贏的局面。
把“老把式”變成農技專家
全國人大代表、臨沭縣農業局農經中心副主任劉建文認為,融資難是橫亙在涉農企業面前的一道難關。“很多農村的金融機構都不愿給涉農小企業貸款,這是個普遍的現象。”著眼于解決難題,臨沭縣政府出資給擔保公司進行反擔保,先后幫助兩家企業融資400萬元。發展農業合作社,這個思路值得借鑒。
受待遇和晉升職稱制約,農村留不住科技人才是全國普遍存在的另一個突出問題。全國人大代表、菏澤市科協副主席湯建梅說,一方面,應該制定政策吸引“農林水”院校的大學生到村里當“村官”,便于雙方對口發展。同時,也要挽留有“一技之長”的“老把式”留村,鄉鎮可以探索解決編制或聘任技術員的方式鼓勵他們“發熱”,甚至可以選拔一些較為年輕的送到高校深造,打造不走的專家。
“農業保險覆蓋面仍不高、可持續性不強、保障能力仍相對有限。”全國人大代表、山東保監局局長任建國說,農業生產易受災、易成災,保險體制機制不健全影響了農業合作社的壯大。下一步,應建立以政府牽頭,農技部門、保險機構、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戶等多方聯動的合作平臺,分散風險補償,建立農業保險可持續發展的機制。
讓農民的“死地”變成“活錢”
全國人大代表、棗莊市委書記陳偉說,農民合作社是以市場為主導地位、以農民自愿參加為原則的市場經濟產物。但當前土地使用權牢牢束縛在承包權上,阻礙了土地集約使用、發展規模農業。
陳偉透露,棗莊已在全國率先破解了農民土地無法抵押的問題,讓農民的“死地”變成“活錢”,藉此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具體做法是,把土地承包經營權里的土地使用產權剝離出來,再給農民一個證,那么這個土地使用權就可以抵押了。有了規模,以前沒錢投資的基本設施比如水利、道路等都建設起來。現在,棗莊的很多行政村都已經聯合成一個個合作社,根據農民的意愿,各自都有不同的分紅方式。
“這是在現有法律框架內的一種創新。”陳偉認為這種方式可以在全國推廣。他說,第一次土地改革讓農民分田當了主人,第二次聯產承包讓農民吃上飯,現在就應該通過進一步的改革讓農民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