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歲的何學軍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養豬,20多年來,他潛心鉆研養豬,不僅自己摸索出一套豬病防治的法子,還研究出適合豬不同生長時期的飼料配比。靠著這套飼養心得,何學軍在前幾年豬肉收購價格下跌的時候,也維持了較高的收益。隨著豬肉市場的轉好,農業養殖再次被看好,而此時,何學軍卻決定改變由市場定價的傳統飼養銷售模式。2010年,考慮到市場對于無公害食品的需求,何學軍開始用傳統飼料搭配益生菌喂養農家豬。雖然生長周期長了近一倍,但試養的農家豬肉一面市即被認可。于是,何學軍下定決心飼養農家豬,并得到了國家農業系統“無公害豬肉”的認定,而他飼養的農家豬肉價格雖然較普通豬肉價格翻了一番,卻仍然需要預訂才能買到。農家豬肉銷售勢頭良好,讓何學軍嘗到了甜頭,更看到了希望,他正打算形成一條綠色種養殖產業鏈。
6:00 查看豬舍 努力成為豬病專家
清晨6:00,天色還黑蒙蒙的,初春的清晨本就寒冷,而寶坻鄉下的氣溫更要低上幾度。此時,郝各莊鎮龐橋頭村的一戶農家亮起了燈,何學軍和他的妻子已經起床到自家的豬舍查看。何學軍說,從養豬開始,這種日子已經過了20多年。
上世紀80年代末,很多人開始進城打工,而何學軍開始養豬。他說,養豬的收益還不錯,但稍有不慎,豬或病或死,就會造成巨大的損失。10多年前,何學軍和其他養豬戶一樣,從外地買回豬秧,喂大后再賣給收豬的豬販。
“有些豬秧買來時就帶病,當時看不出來,回家沒幾天就不行了。”何學軍說,“最慘的一次,死得只剩下兩三頭,損失了幾萬塊。”這次之后,何學軍買回了七八頭母豬,決定自繁自養,“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免疫。”
從那時開始,何學軍開始努力鉆研養豬技術,只要跟養豬有關的,他都感興趣,寶坻獸醫院一度成了他最常去的地方,“那兒的大夫教了我不少東西,現在,豬有個病什么的,我一看就能知道個八九不離十。”
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學習,何學軍自己摸索出一套給豬打疫苗的時機和比例。“一般都比標準劑量高些,根據豬的大小,最多可以調高幾倍。而打疫苗的時機也很重要,這些小豬,我都是在20天之內打的。一般這個時候,母豬奶水里的疫苗已經不能保證小豬的抗體了……”說著話,何學軍仔細查看了4天前剛剛出生的小豬。冬天時,這些帶著黑花的小豬要在暖箱里待上幾十天,何學軍每天都要數次去仔細查看。
7:30 第一次喂食 喂食也是技術活兒
吃過早飯,差不多7點半的時候,何學軍夫婦開始一天中第一次給豬喂食,并檢查水箱供水的情況。自從掌握了疫苗的使用,近10年來,何學軍家的豬基本都沒生過病。“不光是疫苗,這喂食也很關鍵。”他說,“一般成豬每次兩勺左右,如果這頓食槽被舔得特別干凈,下頓就多放一點兒……”而這食量多少,卻是最簡單的部分。飼料里的各種成分,哪種適合小豬,哪種適合成豬,哪種用來添膘,都有著學問,“這喂食也是技術活兒。”
差不多10年來,豬肉價格有所上漲,收豬的豬販幾乎天天都進村。另一戶村民說,當年養好一頭豬能賺一兩百塊錢,于是村里家家戶戶都蓋了豬圈,養上10來頭豬。但這豬肉多了,自然也就不值錢了。“那一兩年,村里差不多每家都有賣不出去的豬,別說賺錢了,有時一頭豬得賠200來塊錢。”很快,賠錢的村民陸續扒了豬圈,再不養豬了。
但那段時間里,何學軍卻憑借自己的養豬經驗避免了經濟損失。“現在,這豬從下生到出欄,一般都是6個月。飼料給的不夠,豬就掉膘;給夠了,就"噌噌"地長,我就把地里那些菜幫菜葉都收集起來,摻在飼料里,這個東西一方面能節省飼料,一方面,也延長了豬添膘的時間。”何學軍說,“等那撥過去,這收豬的價格上來點兒了,我這豬也正好出欄……”這份心思,不僅幫何學軍度過了“危機”,也讓他對養豬飼料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和想法。
9:30 配制飼料 要用綠色豬肉打市場
五排豬舍,近200頭豬,喂食足夠何學軍忙活2個小時。9:30,何學軍開始準備新的一天的飼料了。何學軍家前院的窗沿下,整整齊齊地碼放著十幾個大袋子,里面裝的是潮濕的菌料,聞起來有微微的酸甜氣味。
“這全是菌料,算是我自己研究的。”何學軍說,每次要拌5種不同的料,家里的母豬、妊娠豬、成豬、小豬、半大豬,飼料都不同,但菌料基本都占到七成左右。何學軍說,這種菌料主要是益生菌,“這種豬免疫力強,沒有添加劑和藥物。”
隨著市場放開,豬肉價格波動越來越大。據說,最近10來年,收豬價格好的時候,能在七八塊錢,可最便宜的時候還不到兩塊錢。“一欄豬要養6個月,出欄時,收豬的給啥價就是啥價……”于是,何學軍下決心要改變這種被動的局面。“這幾年不是提倡無公害食品么,柴雞柴雞蛋都挺受歡迎的,我就想,不用任何添加劑,就用傳統方法養些農家豬,看看是不是有市場。”
2010年初,何學軍注冊了養殖場,開始試養“農家豬”。而在傳統方法中,他又進行了革新,結合專家意見配制了菌料。這種農家豬只吃菌料、麩子、草粉和玉米,而出欄時間也從6個月延長到了10個多月。2010年底,何學軍殺了一頭精心飼養的農家豬,分給幾家親戚朋友。結果,大家都說,這豬肉吃出了小時候的那種味道。這堅定了何學軍飼養農家豬的決心。
12:00
嘗嘗農家豬肉 高品質帶來口碑效應
粉碎機、攪拌機,兩個鐘頭后,何學軍總算拌好各種飼料。而他自己也要吃中飯了。簡單的菜,一大盆燉豬肉肯定是主角。“自從養了這農家豬,我們家也是天天吃豬肉。”
何學軍對自家的豬肉贊不絕口,“這豬肉不只健康,口感還好……”原來,第一代農家豬雖然銷售不錯,何學軍卻總覺得肉質的口感偏軟,“總覺得沒有嚼勁兒。”仔細考慮后,何學軍買回了一頭有雜交血統的大黑豬做母體,雜交培養出了新一代的農家豬,口感真正做到了肥而不膩,瘦而不柴。
2011年,算是何學軍的豐收年。200多頭豬,幾乎每天都有一頭要進屠宰場,而通常情況下,在它進屠宰場前,就已經被預訂出去了。說起收獲,何學軍表示自己才剛剛起步,“像這樣自繁自養的,養一頭豬成本大概1000多塊錢,今年整豬的收購價都在8塊多錢,零售價格在十多塊錢吧;而我這兒,養大一頭豬得花2000多塊錢,不過賣得價錢也高些,現在這豬的出肉率都在七成多……”而且,何學軍家的豬從來不愁賣,“去年的豬都是熟人買走的,還沒宰就都等著要呢,差不多都能賣到三十來塊錢一斤。”
13:00
清掃豬舍 打造綠色種養殖產業鏈
吃過中飯,1點剛過,何學軍要馬上再去給豬喂遍食。這次,他還要清理豬舍里的垃圾。豬舍外面有條排污溝,所有的糞便將排放到統一的存放處。何學軍說,家里種的玉米,全用的這農家肥,而這些無污染的玉米,就是豬飼料的一部分,“這樣能從源頭上保證,農家豬絕對是無公害食品。”
農家豬肉受到認可,何學軍決定擴大規模,“我想建個更大的養殖場,先養上500頭。”而讓他敢于迅速擴大生產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他已經找到了新的銷售渠道,農家豬肉很快要進入寶坻城區超市,“超市的人嘗過當場就決定聯營……”
而農家豬的銷售勢頭也讓何學軍看到了更大的商機。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農家肥料的增多,何學軍打算今年開始種些無公害蔬菜。“這綠色環保的東西,肯定有銷路。”最近,何學軍還申請注冊了自己的商標,他說,“最重要的是創出品牌。”
打掃完豬舍,何學軍還要再次檢查水箱和暖箱里的小豬。而晚飯前后,他將再次重復這些工作。他說,養豬是技術活兒,更是辛苦活兒,“這日子過了20多年了,每天都得忙活到晚上八九點,不過,倒也不覺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