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保育結束后,保育豬轉入育肥舍。生長育肥豬絕對生長速度快,消化能力強,抗病力相對較強。在飼養管理中需要注意下面五個問題。 |
一、分群與調教
1.合理分群。生長育肥豬的群飼是集約化養殖場中有效利用圈舍建筑面積,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一種必要措施。仔豬斷奶經過保育之后,要重新合群進入育肥豬舍。為避免以大欺小,相互咬斗發生,在分群時,應盡量把品種類型一致,強弱程度相差較小,體重大小相近的個體分為一群。有條件的按窩分群效果最好。在分群時可對豬鼻噴灑氣味濃郁的藥液,如酒精、來蘇爾等,使其無法從氣味辨別非同群者,還可夜間組群,先混群后再分群。組群后,要保持群體相對穩定,避免頻繁調進調出。若發生疾病或體重差別過大、體質過弱的個體,只將弱者或病豬調出,不作大的變動。通常組群2~3天后,便形成新的群居秩序。如不變動,一直維持到出欄。
2.及時調教。對生長育肥豬進行采食、排泄、臥睡三定位調教,有助于保持豬圈清潔、干燥,利于豬的生長。但其調教難易程度據不同圈舍條件而不同。全漏縫地板因其糞尿不易沉積,只要求豬只不把糞尿排泄到食槽中即可。因此,當豬只重新組群進圈后,稍加調教即可。而實體地面的圈舍,糞尿只有每天定時清除,因此,要求豬只排泄定位。一般在豬只進圈前,先將排糞尿區用尿或水潑濕,或在排泄區放一點豬糞尿,在豬進圈時,將全群趕到排泄區,讓其做進圈后的第一次排泄,看管兩三天后即可形成良好習慣。
二、適宜的群體規模和合理的飼養密度
每圈群體規模大小或飼養密度高低影響豬的肥育效果。在每個圈欄面積一定的條件下,群體規模越大,或密度越高,導致相互擁擠、騷亂、交鋒機會增多,臥息時間減少;生長速度和飼料利用效率降低,在限食條件下尤為突出。若群體規?;蛉︷B密度過小,不僅造成圈舍的極大浪費,在不封閉又無外界熱源的情況下,寒冷季節,小環境溫度過低,對生產性能也有不良影響。許多研究表明,一般生長育肥豬以每圈養10~16頭為宜,最多不超過20頭。另一方面,飼養密度大小因生長育肥豬的體重和豬舍地面結構而不同。通常隨豬體重增大,每欄飼養豬頭數相應減少。
三、搞好防疫和驅蟲
豬病防治是任何豬場都不容忽視的重要技術措施。必須貫徹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方針。
嚴格按免疫程序。對豬瘟、偽狂犬,口蹄疫、藍耳病等主要傳染病進行預防接種。對新從外地引進的豬只,應在隔離觀察期間進行補接種。
健全各項防疫制度。圈舍內外定期消毒,發病季節加強消毒,嚴格門衛管理制度,把病原體排除在豬場之外。同時,搞好舍內清潔衛生,要做到整潔、干凈、舍內溫度適宜。另一方面,還可運用一些先進的技術措施(如早期離奶技術),以利于防病。
及時驅蟲。生長育肥豬寄生蟲主要有蛔蟲、姜片蟲、疥螨和虱子等內外寄生蟲。在集約化養殖條件下,幾乎沒有提供青飼料的可能。因此,生產上可采用體表、體內寄生蟲一次驅除,如使用蟲清(芬苯達唑,伊維菌素),從而操作簡便,效果也好。